吊李群玉
群玉诗名冠李唐,投诗换得校书郎。
吟魂醉魄知何处,空有幽兰隔岸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玉山下的诗人声名远播于李唐王朝,他将自己的诗篇投入权贵之中,从而换取了校书郎的职务。然而他的灵魂和醉态如今已无法寻到,只能闻见远处幽兰的香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群玉:李群玉,唐朝诗人,被誉为“诗名冠李唐”。
2. 校书郎:官职名,主要负责校对书籍。这里指李群玉因才华横溢而获得此职位。
3. 吟魂醉魄:形容诗人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4. 幽兰:代指李群玉的诗歌作品,因为兰花是高雅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群玉”比喻诗人李群玉,表达了对他才情的赞美和敬仰。首句“群玉诗名冠李唐”意为李群玉的诗在唐朝享有盛誉,如同玉石般珍贵;第二句“投诗换得校书郎”则表达了诗人因才情出众而被任命为校书郎的情景;第三句“吟魂醉魄知何处”是对李群玉逝去后的惋惜与怀念;最后一句“空有幽兰隔岸香”则是借幽兰的香气暗喻诗人虽离世已久,但他的诗篇却仍然散发着光彩,给人带来美感。全诗形象生动,韵味悠长,表达了作者对诗人李群玉的深深悼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吊李群玉》是唐代诗人周朴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末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而周朴本人则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文人,他勤奋好学,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当时的政治现状和科举制度产生了深深的失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朴创作了这首《吊李群玉》。诗中以“天子临轩赐大臣”与“可怜无荐人”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李群玉才华横溢却无人赏识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才的埋没和不公,反映了诗人自身的命运和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