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国策
从人为从六国强,横人为横六国亡。
悲夫不用摈秦计,徒以委肉强虎狼。
一朝秦甲下函谷,指挥韩魏如群羊。
坐令不费一只矢,山东千里无金汤。
我窥尘编三太息,诸侯自覆非秦力。
纷纷二百四十年,说士游谈空满籍。
我将西上吊兴亡,南山自有能言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亡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悲伤的是那些不愿采用孤立秦国策略的人,白白地将肥肉送到虎狼面前。一旦秦国军队攻破函谷关,控制和指挥韩国和魏国就如同控制一群温顺的绵羊一般容易。这样一来,他们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占领整个山东地区,没有坚固的防线可以依靠。
每当我看到这些历史记载,总是不禁长叹再三。事实上,那些诸侯国的覆灭并非全是秦国的力量所致。在长达240年的时间里,诸国因混乱而纷争不断,谋士们的游说却大多只是纸上谈兵,未能付诸实践。而我打算西行去探寻历史的兴衰,也许南山之中就有一种能够诉说过往的神奇石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从人: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
2. 六国: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3. 摈秦计:排斥秦国、抵抗秦国的策略。
4. 函谷:古关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是古代中原地区通往关中地区的咽喉要地。
5. 山东:古代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即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部一带。
6. 金汤: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7. 尘编:指史书典籍。
8. 太息:深深地叹息。
9. 诸侯自覆:指战国时期各国自己覆灭,并非完全由于秦国的力量。
10. 二百四十年:指战国时期共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
11. 说士:指游说各国的谋士。
12. 西上:指前往西方的古都长安(今西安)。
13. 南山:指陕西省西安市南部的秦岭山脉。
14. 能言石:指传说中的会说话的石碑。
去完善
赏析
《读战国策》周麟之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与兴衰。诗中提到了纵横家们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兴亡的影响。诗人认为,诸侯国的灭亡并非完全由于秦国的强大,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的失误和无能。
首联“从人为从六国强,横人为横六国亡”,表达了诗人对战国时期各国关系的理解。这里提到的“从人”和“横人”是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他们分别主张合纵(联合六国抵抗秦国)和连横(与秦国结盟对抗其他国家)的策略。诗人认为,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都有可能导致国家的强大或灭亡。
颔联“悲夫不用摈秦计,徒以委肉强虎狼”,表现了诗人对诸侯国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秦国发展的惋惜。这里的“摈秦计”指的是阻止秦国扩张的策略,而“委肉强虎狼”则形象地描述了诸侯国在面对秦国时所表现出的软弱和无奈。
颈联“一朝秦甲下函谷,指挥韩魏如群羊”,描述了秦国统一六国时的强大实力。当秦国军队攻陷函谷关时,韩魏等国家就像被牧羊人指挥的群羊一样,毫无抵抗之力。
尾联“坐令不费一只矢,山东千里无金汤”,体现了诗人对国家防御体系崩溃的痛心疾首。在秦国统一的进程中,山东地区的诸侯国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防线,轻易地被秦国征服。
全诗通过对战国时期各国兴衰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诸侯国灭亡的原因。诗人认为,诸侯国的覆灭并非完全由秦国的力量所致,更多的是由于自身的问题和失误。同时,诗人也对那些曾经试图挽救国家命运的纵横家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周麟之的《读战国策》创作于南宋末年,正值民族矛盾尖锐、国家危亡之际。周麟之其人一生宦海沉浮,历经数朝更替,虽才华横溢却未曾得志。
在南宋末期,金戈铁马的长驱直入使得山河破碎,民众疾苦;士大夫阶层也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挣扎求生。在这段国运衰微、内外交困的历史时期,周麟之等文人雅士们或居庙堂之高、忧国忧民,或处江湖之远、忧思家国。他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纷纷抒发着家国情怀和壮志豪情。
周麟之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战国策》这部古代文献,感慨良多。一方面他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纵横捭阖产生了深深的向往,感叹他们挺身而出、运筹帷幄的智谋勇气;另一方面,他反思现实,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忧虑不已,渴望有英豪出世,力挽狂澜。这首《读战国策》既表达了周麟之的个人心声,也映射了当时整个士人阶层的普遍忧国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