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天傍晚和清晨都要辛苦地采摘桑叶,即使在美好的花朵盛开的季节也不能休息。
如果让它们了解喜爱热闹的事情,那么它们就会像黄金屋里的那个人一样被寒冷所冻死。
去完善
释义
1. 晓夕:从早到晚,意指夜以继日地忙碌。
2. 采桑:采桑养蚕的劳动,这里指的是从事农耕劳作。
3. 好花时节:春暖花开的季节,这是蚕桑生产的最佳时期。
4. 不闲身:没有时间享受清闲。
5. 若教:如果让,表示假设的意思。
6. 爱:爱好,喜欢。
7. 繁华事:声色犬马、歌舞升平的生活。
8. 冻杀:受寒致死,意指受冻。
9. 黄金屋:富贵人家,这里暗指宫廷。
去完善
赏析
《蚕妇》是唐代诗人来鹄的一首描绘蚕妇辛勤劳作的诗。诗中以蚕妇在早晨和傍晚辛苦采桑为背景,表达出她们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不在美好的花卉盛开的时节忙碌奔波的无奈。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蚕妇与黄金屋里的富贵人的生活,表达了对蚕妇艰辛生活的关切和对奢华生活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蚕妇》是唐朝诗人来鹄的一首咏物诗,描述了蚕妇辛勤劳动的情景。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期,即唐朝末年。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地位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业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农民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他们不再是奴隶或佃农,而是拥有土地的自耕农。这使得农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他们可以自由地种植农作物,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来鹄作为这个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深受这个时代的影响。他关注民生,关心农民的疾苦,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蚕妇》这首诗中,他以蚕妇为对象,描绘了她们辛勤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她们勤劳精神的赞美。同时,他也揭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表达了对于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