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奉节宰阳季明
只缘心地乐宽平,便把青衫付外心。
健羡春鶑娇出谷,自惭宿鸟倦投林。
光阴有限嗟空度,义理无穷要极深。
七十老翁闻好语,一回吟咏一回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只因内心愉悦宽和平静,便把儒雅的青衫交给了外在的表现。羡慕春莺娇美地飞出山谷,而自愧不如地像夜鸟疲倦地投林归巢。感叹时间有限却空度过,觉得道理丰富却要深入了解。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听到美好的言语,每回吟咏都会细细品味和体会。
去完善
释义
1. 回:回答、答复。
2. 奉节宰:奉节县的地方长官。
3. 阳枋:南宋时重庆巴县人,字正父,号溪堂。人称"阳八行先生"。
4. 心地:内心世界,思想感情。
5. 乐宽平:喜欢心胸宽阔宁静的生活。
6. 青衫:青色衣服,古代低级官员的服饰。这里借指官职。
7. 外心:与官场保持距离的心态。
8. 健羡:羡慕、赞许。
9. 春鸎:春天啼叫的黄莺。
10. 娇出谷:形容黄莺婉转的叫声。
11. 宿鸟:夜莺。
12. 投林:飞回树林。
13. 光阴:时间。
14. 嗟:感叹。
15. 空度:虚度。
16. 义理:道理、真理。
17. 无穷:无法穷尽。
18. 要:应该。
19. 极深:深入研究。
20. 七十老翁:年老的老人。
21. 好语:赞美的话。
22. 一回吟咏一回斟:每一次吟咏都会收获新的理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回奉节宰阳季明”,表达了诗人阳枋对自己心灵宽平的欣赏以及对世事人生的深刻反思。阳枋在诗中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比喻,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出了自己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悟。
首联中,诗人提到自己的心地乐宽平,意指自己心中宽广平和,这种心态使得他能够超脱世俗纷扰,实现心灵的宁静。“便把青衫付外心”则表达了诗人将世俗功名看作身外之物,表现出诗人的人生态度。
颔联中,诗人以春莺和宿鸟作为比喻,揭示了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以及自己的人生选择。春莺比喻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而宿鸟则代表年老力衰的群体。诗人将自己比作春莺,表示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充满活力;而对于那些疲倦于生活的人,诗人则持怜悯的态度。
颈联中,诗人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许多人在虚度年华。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悲观,而是积极地追求义理的无尽深处,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尾联中,诗人提到了自己身为一名老翁,听到别人对他的赞誉时,总会反复回味,细细斟酌,这也体现了诗人谦虚谨慎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回奉节宰阳季明》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阳枋之手。阳枋生于公元1187年,字正父,号字溪,是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人。他自幼聪颖过人,擅长诗文,年轻时便已成名。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56年左右,此时阳枋已过古稀之年。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政见不合而辞官回乡。回到家乡后,阳枋更加关注民生疾苦,经常写诗表达对百姓苦难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当时金国入侵,中原大片土地沦陷,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阳枋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唤醒民众的共同忧患意识,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尽一份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