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乌鸢山下藤树
一株老树蔽荒林,下有藤悬巨蟒身。
几度日斜乌鸟散,山昏鬼哭断行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棵古老的树木遮盖了荒凉的树林,树下有巨大的藤蔓悬挂如同巨蟒的身躯。夕阳几次落山,乌鸦飞散,山间的昏暗和阴森让人胆寒,连路过的行人也被吓跑。
去完善
释义
1. 乌鸢山: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东南面,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 老树:古老、古老的树木。这里指的是乌鸢山上的一棵古树。
3. 蔽荒林:遮蔽了荒废的树林。这里是说这棵老树的枝繁叶茂,使得周边的树林显得荒芜。
4. 藤悬巨蟒身:形容藤蔓犹如巨蟒一般悬挂在树干上。这里的“巨蟒”是一种比喻,用来形象地描述藤蔓的形状和状态。
5. 日斜: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刻,也就是黄昏时分。
6. 乌鸟散:指乌鸢山的乌鸦在天黑时四散寻找栖息的地方。
7. 山昏:指山间的光线逐渐暗淡下来,夜幕降临。
8. 鬼哭:形容风吹过树木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像鬼哭狼嚎。这里用鬼哭来形容山间的声音,是为了增加诗歌的神秘感和恐怖气氛。
9. 断行人:阻断了行人的道路。这里是说,由于天色已晚,加上山间的鬼哭之声,使得行人们不敢继续前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乌鸢山下一片荒凉之景。首句“一株老树蔽荒林”以老树为视角,写出了森林的荒芜和寂静,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接着,“下有藤悬巨蟒身”则通过藤蔓在树干上的盘绕形象地描绘出老树沧桑而顽强的生命力。
随后,“几度日斜乌鸟散”两句则以乌鸟的活动变化来表现时间推移,夕阳西下,群乌离散,更加衬托出这片森林的幽静。结尾的“山昏鬼哭断行人”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中阴森、诡异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乌鸢山下藤树》是南宋诗人释永颐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蒙古的复杂历史时期。北方的金朝与南方的南宋长期对峙,战争不断。与此同时,蒙古族逐渐崛起,对周边国家产生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南宋朝廷内外交困,民生疾苦,文化艺术也受到影响。
诗人释永颐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生活,他的人生际遇也颇受时局影响。作为一位僧人,他游历四方,体验民间疾苦,关注世事变迁。他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生活和自然景观,以此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在这首《观乌鸢山下藤树》中,诗人以乌鸢山下的藤树为引子,通过对藤树生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和思考,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