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何山登道场

标题包含
游何山登道场
中流望极山头寺,溪午闻钟泊柳津。 春草细沾微雨润,老松高与碧虚邻。 鹤归烟麓书堂废,虎去寒岩藓石皴。 无奈薄游归路晚,水边风旆湿征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永颐(1840年-1901年),法号“释永颐”,俗名“李瑞清”,字“少白”,号“梅痴”,又号“清道人”,中国清朝末年著名画家、书法家。 释永颐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诗词书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头的寺庙在中流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中午时分停泊在柳津听到了溪水的钟声。春天的小草被微雨滋润得生机勃勃,古老松树高大挺拔好像与天空相邻。烟岚中的白鹤飞回曾经的书堂现在已经荒废,寒冷的山岩上虎已离去苔藓和石头相互纠缠。可惜这次短暂的旅行回家的路太晚了,水边的风吹动旌旗让旅途的尘土湿润。
去完善
释义
1. 何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处山峰,其上建有法喜禅寺。 2. 道场:指佛教讲经说法或举行佛事活动的地方,这里指的是法喜禅寺。 3. 中流:河流的中部,此处可理解为作者行船至河流中游。 4. 山头寺:何山顶上的寺庙,即法喜禅寺。 5. 溪午:溪边正午时分。 6. 柳津:柳树繁茂的渡口。 7. 春草:春天里生长的草。 8. 老松:古老的松树。 9. 碧虚:青天,天空。 10. 鹤归:此处喻指寺院荒废。 11. 烟麓:烟雾缭绕的山脚。 12. 书堂:旧时供读书用的房子。 13. 虎去:比喻曾经繁华之地如今已成荒凉之所。 14. 寒岩:寒冷的岩石,这里形容山岩的冷峻。 15. 藓石:长满苔藓的石头。 16. 皴:指山石表面的纹理。 17. 薄游:短暂的游览。 18. 归路晚:回程时天色已晚。 19. 风旆:随风飘荡的旗帜。 20. 征尘:旅途中沾染的尘土。
去完善
赏析
《游何山登道场》是一首描绘作者游历和登临山水景色的诗作。诗人以深情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致巧妙融合,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明的山水画。从诗中可以看出,释永颐在登道场的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宁静、平和与喜悦。 首联“中流望极山头寺,溪午闻钟泊柳津”中,诗人首先描述了自己乘船行至河流中央时所看到的景象:远处山顶上的寺庙映入眼帘。此外,他还提及了中午时分在溪流畔听到钟声和柳津的情景,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安宁祥和的水乡风光。 颔联“春草细沾微雨润,老松高与碧虚邻”则表达了春天里小草在细雨滋润下生长的生机勃勃之态,以及古老松树耸立在蓝天之下的苍翠繁茂。此处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使自然景色跃然纸上。 颈联“鹤归烟麓书堂废,虎去寒岩藓石皴”则转入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人文景观的描绘。诗人描述了昔日书堂因为鹤群归来而显得荒废不堪,老虎离去的寒岩上布满了苔藓覆盖的石块。这些描绘不仅彰显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反映出岁月的沧桑变迁。 尾联“无奈薄游归路晚,水边风旆湿征尘”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次旅行的感悟。尽管因时间关系未能深入探访,但他在归途中依然感受到了春风拂面和水边帆影的宁静之美。这首诗虽然是以登道场为主题,但实际上涵盖了游山玩水、观察自然、思考人生等多重主题,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何山登道场》是唐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6-64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高度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永颐作为一位高僧,他的人生际遇多与佛教和文学创作息息相关。在这个时期,他云游四方,走访名胜古迹,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壮美。他曾游历过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并在这些地区的名山古刹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与此同时,唐朝贞观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寺庙,僧侣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弘扬佛法。这使得释永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体验生命的真谛,从而创作出大量优美的山水诗。 在这首诗中,释永颐通过描绘何山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与宗教情感融为一体,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富有哲理的山水诗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