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徐漕韵贺留守刘观文祷雪感应
雪霜之忍有至慈,一片到地五谷滋。
所以腊中重三白,史讥失时书直辞。
我公卧护北门北,百姓爱公如爱日。
及冬祷雪乃爱民,若有鬼神宜率职。
要晴要雨天必从,玉山何独閟烛龙。
一夜风师擘冰絮,坐使东国成雪宫。
晓起清愁无复有,如在春风饮醇酒。
欲歌零雨劳公归,正尔补天须妙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霜有着无比的慈爱,降落在大地上滋养万物。
所以在腊月时分格外关注白霜,史官们批评记载失误。
您在北门守护着百姓,百姓爱戴您如同爱阳光。
冬天来临时,祈祷下雪是关爱民生,如有神鬼也应该尽职。
要求晴天或雨天都会应允,为何玉山却吝啬阳光?
一夜之间寒风飘洒,让东方国度变成冰雪宫殿。
清晨醒来已无烦恼,犹如在春风里畅饮美酒。
想唱歌颂您的功德,却又怕打扰您归来。
真正能弥补天空的缺憾,还需有如您这样的妙手啊。
去完善
释义
1. 忍:忍耐,忍受;这里指降雪不均匀。
2. 五谷滋:农作物得到滋润。五谷,泛指各种农作物。
3. 腊中:农历十二月;古代把农历十二月视为祭祀祖先的月份。
4. 三白:连续三次降雪。
5. 史讥失时:史书记载气候失时的现象。
6. 卧护北门北:在北方边境地区设防并管理好当地事务。
7. 爱公如爱日:对官员的爱戴如同对待太阳一般。
8. 及冬祷雪:冬季祈祷下雪以利于农业生产。
9. 若:假设。
10. 宜率职:应该履行职责。
11. 要晴要雨:希望天气晴朗或降雨。
12. 必从:一定按照愿望实现。
13. 玉山:中国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4. 閟烛龙:关闭烛龙,指停止风雪。
15. 擘冰絮:形容风力强劲,吹散冰雪。
16. 东国:东方的国家,这里指中国。
17. 雪宫:形容积雪覆盖的景象。
18. 零雨:即霖雨,连绵不断的细雨。
19. 补天:原指女娲补天的传说,这里表示治理国家大事。
20. 妙手:技艺高超的人。
去完善
赏析
《次徐漕韵贺留守刘观文祷雪感应》这首古诗是南宋诗人许及之为了祝贺刘观文祈祷降雪成功而创作的。诗中以雪霜的降临滋润万物作为引子,巧妙地表达了对刘观文爱民如子的赞美。
首联“雪霜之忍有至慈,一片到地五谷滋”描绘了雪霜的降临给五谷带来的滋养,这象征着刘观文的仁爱之心惠及百姓。接着在颔联“所以腊中重三白,史讥失时书直辞”中指出虽然历史记载的祈祷降雪似乎与时节不符,但刘观文的举动无疑是出于对百姓的关爱。
颈联“我公卧护北门北,百姓爱公如爱日”表达了百姓对公爱的无比热爱之情,如同每日离不开的阳光一样。而后在尾联“欲歌零雨劳公归,正尔补天须妙手”则寄予了对刘观文未来继续发挥才智、造福百姓的美好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徐漕韵贺留守刘观文祷雪感应》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65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对外要应对金国和蒙古的侵扰,对内则面临着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诗人许及之写下此诗,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
在这首诗中,许及之通过对留守刘观文祈求降雪这一事件的描绘,表达了人民对丰收的渴望以及对时政的不满。当时,由于战争和天灾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民的生活困苦。因此,一场大雪对于缓解干旱、保护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诗中的刘观文,作为地方官员,他的祈祷行为实际上反映了民间对政治稳定和农业丰收的期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许及之可能已经看到了南宋政权的危机,他通过赞美刘观文的祈祷行为,表达了对时政的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然而,尽管他的呼吁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但这首诗却成为了后世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民众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