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宪登乌尤山 其一
燕台爱士拔其尤,彻去藩篱吝与骄。
藻翰宿春题品徧,青青无复土山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燕台地区的人们关爱有才能的人,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特优势的人。他们完全摒弃了狭隘的思想和骄傲的态度。在这个春天里,各种美好的诗词文章被广泛传颂,使得原本平凡的山水也变得美丽动人。
去完善
释义
乌尤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境内。
燕台:古地名,指战国时期燕国的国都蓟城(今北京市西南)。
爱士:指重视人才。
拔其尤: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彻去:消除。
藩篱:比喻内外界限或屏障。
吝与骄:吝啬和骄傲。
藻翰:毛笔的代称,这里指写文章。
宿春:春天来临之前。
题品:评定等级。
徧:同“遍”,全面。
青青:草木繁茂的样子。
无复:不再。
土山焦:土地干裂、庄稼枯死的现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张宪一起登上乌尤山的情景,以及他们在此地欣赏美景的感受。“燕台爱士拔其尤”表达了诗人们对人才的关爱和选拔,希望他们能够脱颖而出。“彻去藩篱吝与骄”则是对这种选拔方式的高度赞扬,认为这种无私的关爱可以消除人才之间的嫉妒和骄傲。“藻翰宿春题品徧”表现了他们在乌尤山上欣赏到的美景,那些美丽的景色就像是一首首精美的诗篇,让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青青无复土山焦”则是对这种美好景象的赞美,认为这里的绿意盎然,使得原本的荒山也变得生机勃勃。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人才的关爱和对美景的热爱,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张宪登乌尤山 其一》这首古诗为南宋著名文人吴泳所作。创作时间大致可以锁定在南宋晚期,也就是公元1264年至1274年之间。在那个时候,南宋王朝已经逐渐衰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内部矛盾激化,外部面临蒙古帝国的侵略压力。
此时的吴泳正值中年,早已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曾在朝廷任职,但可能由于对官场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最终辞官回乡。在这个过程中,吴泳与张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关心国事,关注民生,经常一起探讨诗词歌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乌尤山上,吴泳和张宪曾一同登高望远,俯瞰河山。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他们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吴泳写下了这首诗,以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整旗鼓,恢复山河的强烈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