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座主相公西亭秋日即事
西亭秋望好,宁要更垂帘。夫子墙还峻,酂侯宅过谦。
微风红叶下,新雨绿苔黏。窗外松初长,栏中药旋添。
海图装玉轴,书目记牙签。竹色晴连地,山光远入簷。
酒浓杯稍重,诗冷语多尖。属和才虽浅,题高免客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在西亭眺望美景真好,不必挂上帘子遮挡风景。孔夫子的学识仍然高深,而酂侯的宅邸显得谦虚。
微风吹过,红叶飘落;新雨后,绿苔变得湿润黏滑。窗外的松树开始生长,栏杆边的草药也在适时增添。
用玉轴卷起海图,用牙签记录书籍名目。晴朗的天气下,竹色与大地相连;远山的光芒映入屋檐。
酒香浓醇,杯子稍稍有些沉重;诗句清冷,言语略有尖刻。虽然写诗的水平不高,但主题高尚,可以避免被客人挑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座主相公:指姚合的师傅,唐代诗人杜牧;
2. 西亭:杜牧的住所;
3. 宁要:不需要;
4. 夫子墙还峻:指杜牧文才出众;
5. 酂侯宅:指杜牧住处;
6. 新雨:刚下过雨;
7. 海图装玉轴:将海图装裱在玉轴上;
8. 书目记牙签:记录书籍的目录用牙签标示;
9. 竹色晴连地:晴天时竹叶颜色青翠,与地面相连;
10. 山光远入簷:远方的山光映入檐下;
11. 酒浓杯稍重:指酒醇厚,杯子显得较重;
12. 诗冷语多尖:诗歌清冷,语言尖刻;
13. 属和才虽浅:自己写的和诗虽然才情不深;
14. 题高免客嫌:把诗篇写得高雅些,免得别人挑剔。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致的古风诗,诗人以细腻的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西亭的秋色之美。在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景色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使得画面的层次感更强,也更能突出秋天的萧瑟与寂寥。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秋天。这一年,姚合任监察御史期间因故被贬为金州刺史,心情沉重。在离开长安赴任前,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游览了西亭,感受到秋日的景象,便创作了这首诗寄寓自己的感慨。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局势日趋动荡,宦官势力逐渐强大,外戚、朋党之争激烈,朝政腐败。作为文人士大夫,姚合对这种现状非常不满。他的作品中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民生的关注。这从他写的“怨鹤惊飞向何处,愁猿叫断奈秋何”可以看出他忧虑国事的悲凉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