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丝行
冰盆缲丝千尺长,雪花玉色无晶光。
机声札札逐羲御,百襄一一输文章。
素姿已是随时贬,妖茜娇蓝还点染。
东邻巧妇鬭痴妍,对刺文禽相掩冉。
衣裳颠倒那得知,但见新行胜旧时。
倡优却得被后饰,汉庭只集书囊帷。
君不见古来志士多惨戚,古貌古心少颜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冰蚕吐丝千里长,洁白如雪无光泽。
织机之声响不绝,千丝万缕编文章。
白绢本是淡雅色,妖娆艳丽还需点缀。
东邻有巧手妇人,刺绣花鸟相映照。
衣衫颠倒谁能知,只见新款胜旧款。
歌伎反而得华服,汉朝宫廷只重文雅。
君不见自古英雄多悲戚,古风古貌难显风采。
去完善
释义
1. 冰盆:一种用冰冷却的金属容器,用于缫丝或制作其他手工艺品。
2. 缲丝:一种手工缫丝的方法。
3. 千尺长:形容丝的长度。
4. 雪花玉色无晶光:形容丝的颜色和光泽。
5. 札札:象声词,形容机器运行的声音。
6. 羲御:指太阳,这里指时间。
7. 百襄:指各种事物,这里指蚕丝。
8. 一一:一个一个地,这里指逐一。
9. 文章:指文字,这里指诗句。
10. 素姿:本来的面貌,这里指丝的本色。
11. 妖茜娇蓝:形容丝的颜色变化。
12. 点染:点缀和渲染,这里指上色。
13. 东邻巧妇:指技艺高超的妇女。
14. 鬭痴妍:指争相展示自己的技艺。
15. 文禽:有花纹的鸟,这里指刺绣的图案。
16. 掩冉:形容刺绣的纹理。
17. 衣裳颠倒:指丝绸的加工过程。
18. 新行胜旧时:指新的丝绸制品比旧的更受欢迎。
19. 倡优:古代称表演歌舞的艺人,这里指丝绸工匠。
20. 被后饰:指受到皇帝的宠幸。
21. 汉庭:汉代的朝廷,这里指朝廷。
22. 书囊帷:指收集书籍的地方,这里指图书馆。
23. 志士:有志向的人。
24. 惨戚:悲痛,悲伤。
25. 古貌古心:指古人的容貌和心境。
26. 少颜色:指缺少活力和色彩。
去完善
赏析
《素丝行》是南宋诗人许及之的一首描绘织女辛勤劳作的诗歌。诗人通过对织女在寒冷的环境中缫丝、织布的场景描绘,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和赞美之情。
首联“冰盆缲丝千尺长,雪花玉色无晶光”,描述了织女在寒冷的冬天里,用冰冷的冰盆将蚕丝抽成千尺长的丝线,其洁白如雪,犹如雪花飘落,晶莹如玉。这两句诗通过形象的语言,展现了织女在艰苦环境中的勤劳精神。
颔联“机声札札逐羲御,百襄一一输文章”,描绘了织女在织机上熟练地操作,织出的布匹如同书写的文章一般精美。这里的“羲御”是指太阳,意味着织女每天都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不息。“百襄”是指各种颜色的丝线,表达了织女具有丰富的色彩搭配能力。
颈联“素姿已是随时贬,妖茜娇蓝还点染”,描写了织女织出的布料虽然朴素,但在色彩的点缀下,显得格外美丽动人。这里,诗人通过对布料色彩的描绘,进一步表达了织女在劳动中展现出的智慧和才能。
尾联“君不见古来志士多惨戚,古貌古心少颜色”,诗人以古时的志士为例,表达了他们对织女的敬佩之情。这些志士虽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却因生活所迫,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令人惋惜。相比之下,织女虽生活在平凡之中,却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美丽的服饰,为社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素丝行》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4年至1204年之间,即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许及之先后担任了一些地方官职,如知州、知县等。这些经历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以及官场中的腐败现象,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地区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廷内部,权臣当道,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及之写下了这首《素丝行》。诗中以素丝比喻人民的苦难,通过对素丝的描绘,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对统治者的强烈控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