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登西城楼

标题包含
登西城楼
年光如水去悠悠,对景伤春易白头。歌舞楼台花外酒,风波湖海鸟边舟。平居有客迷蕉鹿,当道何人问喘牛。家在云山归未得,凭高无那长离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如同流水匆匆而去,面对这美好的景致却令人伤感地白了头。繁华的歌舞楼台与美丽的花儿相辉映,风雨飘摇的江湖岸边是小船停歇的地方。平日里有客人沉醉于幻境,官场中又有谁关心那些喘息着的耕牛呢?家住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却久久不能回去,登高望远却无法摆脱这长久的离别之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登西城楼:诗题,陈观在城楼上眺望西山。 2. 年光如水去悠悠:指时光如同流水般匆匆流逝。 3. 对景伤春易白头:面对景色,感叹春天的离去,容易让人头发变白。 4. 歌舞楼台花外酒:描述繁华景象,楼台间歌舞升平,人们陶醉于美酒之中。 5. 风波湖海鸟边舟:湖面波光粼粼,鸟儿在船边飞翔,描绘出宁静的湖面风光。 6. 平居有客迷蕉鹿:比喻寻常生活中有人为世俗所困,迷失了自我。 7. 当道何人问喘牛:比喻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关心底层百姓的生活。 8. 家在云山归未得:诗人怀念故乡,却难以回到那里。 9. 凭高无那长离愁:站在高处,诗人感到无尽的离别忧愁。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年光如水去悠悠”起笔,意指时间如流水般流逝,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惆怅。同时,通过“对景伤春易白头”描绘出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和对年华消逝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以“歌舞楼台花外酒,风波湖海鸟边舟”展现了一幅繁华的景象,但同时也揭示了世事如梦、人生无常的哲理。诗中的“蕉鹿”是寓意人生短暂的成语,暗示人们应珍惜当下,勿虚度光阴。而“喘牛”则用以比喻那些身处困境的人,表达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生关切的情怀。 紧接着,诗人以“家在云山归未得,凭高无那长离愁”作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但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这一愿望的无奈之情。全诗抒发了一种深情而真挚的情感,以及深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西城楼》是明代诗人陈观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西城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诗词的创作时间。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正值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外族侵略等纷乱之事接连不断。在这个时期,陈观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其次,我们来了解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陈观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博学多才,长大后曾担任地方官职。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在多地任职,辗转流离。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家乡和亲人更加思念。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崇祯年间,明朝国势衰微,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顺政权。这一历史事件对陈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深感时局的险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越发强烈。 综上所述,《登西城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概括为:明崇祯年间,社会动荡,农民起义、外族侵略等问题频发;陈观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并在各地辗转流离,对家乡和亲人倍感思念;同时,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如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也对陈观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登西城楼》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