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陪李犹登高
百年能几遇重阳,逐伴登高引兴长。邑宰喜陪元亮饮,参军那似孟嘉狂。山云映水摇秋色,浦树含风送晚凉。满地黄花应笑我,白头犹自客他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人的一生中,又能遇到几次重阳节呢?趁着这个机会,与同伴一起攀登高山,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当地的县令也高兴地陪同我们共饮,但比起陶渊明的豁达来,还是稍逊一筹。山水间的云雾倒映在水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展现秋天的景色;河边的树木随风摆动,带来丝丝晚凉的惬意。满地金黄的菊花应该会嘲笑我,明明已白发苍苍,却还要客居他乡。
去完善
释义
1. 百年:这里指人生漫长的一百年。
2.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被称为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祭祀祖先等习俗。
3. 邑宰:地方官的称呼,这里指陪同作者登高赏秋的李犹。
4. 元亮:陶渊明的字。此处借指李犹。
5. 参军:古代官职名。这里可能指被邀请参加赏秋活动的另一位官员。
6. 孟嘉:东晋文人,字孝章。曾任征西参军。有一次重阳节陪同桓温登高,风吹落帽子,他浑然不觉,被人嘲笑也无动于衷,后世因以"孟嘉落帽"为风流儒雅之典。
7. 浦树:水边的树木。
8. 黄花:菊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九日陪李犹登高”,陈观作为诗人表达了与友人共度佳节的喜悦心情。诗中提到了重阳、登高、饮酒等元素,表现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深厚的友谊。
首联开门见山地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以“百年能几遇重阳”强调这次欢聚的时光非常宝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接下来的“逐伴登高引兴长”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和朋友在重阳节这天兴致勃勃地攀登高处的心情。
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王弘和孟嘉的典故,赞美李犹是热情好客的朋友,而陈观自己虽已年老,但仍有孟嘉当年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描绘山云、映水、浦树等景色,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充满秋意。
尾联中的“满地黄花”暗示出秋天已至,而“白头犹自客他乡”则透露出陈观虽然年岁已高,却仍在异乡为客的处境,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这首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充满了丰富的意象,使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重阳节情境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陪李犹登高》是宋代诗人陈观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即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发展迅速。
在诗人的这个时间段内,陈观的个人生活经历颇有些曲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在科举考试中,他却屡试不第,直至晚年才获得进士出身。尽管如此,陈观并未气馁,他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此外,他还关注民生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在那个时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登高祈福、赏菊赋诗。陈观在这首诗中,以“九日陪李犹登高”为题,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他也借由重阳节的习俗,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陈观作为一名士人对于社会责任和传统文化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