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
偏想临潭菊,芳蘂对谁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游客们疲惫不堪,纷纷离开;思乡的念头随着南归的大雁不断涌现。这些思念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想起了家乡的菊花,那金黄的花朵在池塘边盛开,它们的芬芳又与谁在共赏呢?
去完善
释义
【游人】指游客或游宦在外的人,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
【倦】疲劳,疲倦。
【蓬】一种植物,即飞蓬,其子实能随风飘扬,故常用作比喻游子行踪无定。
【乡思】思乡之情。
【逐雁】指大雁南飞,象征着秋天到来,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
【偏想】特别思念。
【临潭菊】临近池塘的菊花。这里的“潭”指的是池塘。
【芳蕊】指菊花的花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是唐朝诗人许敬宗所作。这首诗以游子的乡愁为主题,表达出远离故乡的游子在佳节之际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中的"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表现了游子的疲惫和思念之情,而"偏想临潭菊,芳蘂对谁开"则描绘了诗人想象自己在菊花盛开的季节,独自一人欣赏美景的情景,更显出游子的孤独与寂寞。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出自唐朝诗人许敬宗之手。许敬宗作为唐初的著名文人,他的诗词充满了个人经历和时代的痕迹。
首先,关于创作时间,该诗大约作于唐贞观年间(626-649年),此时的唐朝正在走向繁荣昌盛,社会趋于稳定,为文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就许敬宗的个人际遇来说,他生于士族家庭,曾随父从军,后以明经科考取进士。他在贞观中期成为李世民的文学侍从,后来历任御史台、礼部等官职。许敬宗参与编纂了《晋书》、《隋书》等史书,是当时的文化重臣。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离别长安返回扬州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
最后,关于时代背景,这首诗反映的是唐朝初期经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当时的长安和扬州都是重要的城市,长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而扬州则是江南繁华之地。两者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