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石桥
石桥龙行甲台山,吼雷喷雪透玉关。
石梁拟伦固未易,龙湫埒美犹良艰。
风神凛凛耸毛骨,如在天外非人间。
昔闻今见未曾有,游人何嗟行路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桥如同青龙游弋在甲台山上,咆哮着犹如雷霆般的声音,喷溅出如白雪般的水花,穿透了如玉门关一般的地方。
虽然以石桥比拟龙的行径并不容易,但是要寻找与龙湫媲美的地方仍然艰难无比。
这里的风貌让人感受到凛然的神韵,让人感到好像站在天外的仙境,而不是人间。
过去只听闻而未得一见的美景,如今有幸见到,让人感慨万分,让游客们不再感叹旅程的艰辛。
去完善
释义
天台石桥:位于浙江省天台县的一座古石桥,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包恢:南宋诗人,曾任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兼转运副使,著有《蔽芾堂诗集》等。
甲台:指天台山的主峰华顶山。
玉关:古代指关隘,此处借指石桥上的关卡。
石梁:指石桥的桥身部分,这里用来形容石桥的壮观景象。
拟伦:比拟,相比。
固未易:不容易达到。
龙湫:指瀑布,这里用来形容石桥下的水流。
埒美:比较美丽。
风神:风采神韵。
凛凛:威严的样子。
耸毛骨:令人敬畏。
如在天外非人间:形容景色之美犹如仙境。
游人群:游客们。
嗟:感叹。
行路难: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
去完善
赏析
《天台石桥》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山上的石桥景象。首联“石桥龙行甲台山,吼雷喷雪透玉关”,以龙行的形象来形容石桥的雄伟壮丽,同时也表现了石桥的威严气势。颔联“石梁拟伦固未易,龙湫埒美犹良艰”,通过比较石梁和龙湫的美景,进一步强调了石桥的独特之处。颈联“风神凛凛耸毛骨,如在天外非人间”,描述了石桥的壮观景色,仿佛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尾联“昔闻今见未曾有,游人何嗟行路难”,表达了作者对于亲眼目睹这一奇观的喜悦,同时也提醒游人不必因为行路的艰难而感叹。整首诗展现了天台山石桥的美丽与神秘,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心灵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台石桥》是宋代诗人包恢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4年至1194年间,这是包恢任国史院编修、中书舍人等官职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包恢的仕途较为顺畅,但他仍然关注民间疾苦和国家的兴衰。
在宋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山水,喜欢游览名山大川。天台石桥是天台山的一处著名景点,石桥横跨在山涧之上,如同一道彩虹。诗人在观赏这一景色时,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同时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此外,包恢作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关于天台山和石桥的历史典故。例如,天台石桥相传是唐代道士司马承祯所建,用于连接天台山和赤城山。这些典故使得这首诗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