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灉湖作

标题包含
灉湖作
灉湖春来水拍天,秋来水涸成干田。 天地盈虚不可保,富贵于人岂长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照,字景升,号灵渊,南宋诗人。他出生于浙江衢州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境富裕。 徐照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他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灉湖的春天水流拍打水面与天际相连,而秋天湖水退去则变为干旱的田地。自然界的盈虚变化无法确保,因此人的富贵荣华并非会长久存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灉湖:地名,具体指湖南省岳阳市北的湖泊。 2. 春:春季。 3. 水拍天:湖水拍打岸边的景象。 4. 秋:秋季。 5. 水涸:水分蒸发殆尽,形容湖水干涸的景象。 6. 成干田:变为干旱的土地。 7. 天地盈虚:天地间事物的盈满和空虚,这里比喻自然的变化。 8. 不可保:无法保证恒定不变。 9. 富贵:财富和地位。 10. 人:人类。 11.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12. 长好:长久地保持美好状态。
去完善
赏析
《灉湖作》是一首描绘湖泊四时变化的诗,诗人以湖泊的涨落为例,提出了自然规律和人生无常的观念。 诗的首句“灉湖春来水拍天”描绘了春天时湖水高涨的景象,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次句“秋来水涸成干田”则形象地展现了秋天湖泊退去、田地裸露的情形,呈现出萧瑟肃杀的氛围。这两句不仅展示了湖泊的变化,还暗示了季节更替、时光流转的过程。 接着诗人提出了“天地盈虚不可保”的观点,表达了他对自然界万物不断变化的感慨,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同时,这一观点也为后面的议论铺垫了基础。 最后一句“富贵于人岂长好”是诗人通过观察湖泊变化得出的结论:人生中的富贵荣华如同湖泊的涨落一样,都是暂时的,无法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应该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灉湖作》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徐照在江西鄱阳湖畔的灉湖边度过了一段恬淡的生活。 在这一阶段,徐照远离了战乱和朝廷纷争,过着平静的生活。他深入观察周围的山水风光,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美的诗篇。这些诗歌不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处于金朝侵扰和内部矛盾的双重压力下,百姓生活困苦,战争使得国土破碎,民生凋敝。然而,徐照的诗歌却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在这种艰难环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