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永康
路有三千里,春容若水浓。
浅塘饥鹭下,晴霭市烟冲。
孤望生遥思,频过记昔踪。
宿程知近县,闻打发灯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路途漫长有三千里,春天的景象如水彩般浓厚。
浅水塘里饥饿的白鹭落下,晴天里的烟雾在集市上升腾。
孤独眺望引发无尽思念,频繁走过的地方记录下过去的足迹。
住宿的旅程临近县城,听到传来打烊和点灯的钟声。
去完善
释义
路有三千里:这里的“三千里”并非实指,只是形容道路之长。
春容若水浓:形容春天的景色如同水墨画般浓郁。
浅塘饥鹭下:浅塘指水面不深的池塘;饥鹭即饥饿的鹭鸟。
晴霭市烟冲:晴霭指晴天的云气;市烟指城市的炊烟。
孤望生遥思:站在高处远望,引发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频过记昔踪:多次路过这里,回忆起以前的足迹。
宿程知近县:即将到达住宿地的路程已经接近了附近的县城。
闻打发灯钟:听到了快要熄灯的钟声。
去完善
赏析
《宿永康》是南宋诗人徐照的一首五言诗。诗人以旅途中的见闻为线索,描绘了三千里路上的春景、野趣以及思绪万千的孤独情感。在首联中,“春容若水浓”将春天的景致与流水相类比,展现出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颔联则通过描述浅塘中的饥饿白鹭和晴霭中的市烟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共生。
颈联中,“孤望生遥思”揭示了诗人的孤独心境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而“频过记昔踪”则表示诗人故地重游时,不断追忆往昔的时光。尾联则以“宿程知近县,闻打发灯钟”作结,体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即将抵达目的地的期待。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物完美融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深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永康,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宋宁宗时期(1194-1224年),当时正处于南宋与金国对峙的历史时期。
徐照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放弃科举之路,开始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在他的游历过程中,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徐照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外有金国的侵略,内有朝政的腐败。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投身于抗金事业,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徐照也不例外,他的诗歌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宿永康》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