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交
天道转末劫,气序多差殽。
山河破瓦色,产物无丰饶。
土薄黍无力,胶粘难久牢。
中间灵者人,亦复多轻浇。
悯今不逮古,空思管鲍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自然界的演变和时局的动荡,地理环境和生态物产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曾经壮丽的山河如今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物产也变得匮乏。土壤贫瘠导致庄稼生长乏力,而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日渐冷漠。面对现今的困境,我们不禁怀念起古代那种淳朴的人际关系,如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
释义
《悯交》注释:
1. 末劫:佛教语,指世界的末期或最后阶段。这里引申为混乱时期。
2. 气序:气候。
3. 差殽:参差不齐,混杂不一。
4. 山河破瓦色:山河破碎,颜色暗淡。
5. 产物:农作物。
6. 无丰饶:不丰收。
7. 土薄:土壤贫瘠。
8. 黍无力:谷物长势不佳。
9. 胶粘:庄稼受到不利影响,收成不好。
10. 灵者人:具有灵性的人。
11. 轻浇:浅薄。
12. 空思:白白地思念。
13. 管鲍交: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用以形容知心好友。
去完善
赏析
《悯交》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描绘社会现状的诗作。诗人在首联描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导致山河失色,物产匮乏;颔联通过比喻手法,进一步说明土壤贫瘠、粮食欠收的状况;颈联则批评了社会风气败坏,人们道德沦丧的现象;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当今世态的忧虑和怀念古代真挚友情的向往。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细致描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真诚友谊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悯交》是南宋著名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描绘人生际遇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当时徐照作为临安府的一名举子,正面临科举考试的压力,人生的际遇起伏不定。
在徐照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贫富差距加大,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许多士人为了谋求功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举考试中,但成功者寥寥无几。这种现实使得许多士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饱受挫折和磨难。
徐照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创作了这首《悯交》。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奈的感慨,以及对那些因追求名利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士人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