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词
琵琶弹得是胡音,上马低蛾泪滴襟。
画匠枉教延寿死,相如作赋得黄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琵琶弹奏的是异域之音,上马时低垂着眼角泪湿衣襟。
画家徒然教授年长之人离世,相如作赋才得到黄金。
去完善
释义
1. 胡音:古代中原地区对北方及西域地区的音乐的称谓,此处意指昭君出塞和亲的异域环境。
2. 上马低蛾泪滴襟:上马是指骑马上路;低蛾指低垂眼帘,形容哀伤的神情;泪滴襟指眼泪洒满衣襟。
3. 画匠枉教延寿死:画匠指为昭君画像的画师;枉教表示错误地导致;延寿死指汉元帝时期的画师毛延寿,据史书记载他因给昭君画像时故意把她画丑而被处死。
4. 相如作赋得黄金: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此处借指文人的才华。作赋指写作辞赋;得黄金寓意获得丰厚的报酬。
去完善
赏析
《昭君词》徐照这首诗词表达了王昭君远嫁匈奴时的心情,通过描绘她弹琵琶、含泪上马的情景,展现了这位古代女性肩负和亲重任的悲壮与无奈。诗人认为,画匠们虽然为了塑造昭君的形象而煞费苦心,但终究无法挽回她的命运;而司马相如为她所作的辞赋,也不过是为了获得金钱名利而已。整首诗词体现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官场虚伪的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昭君词》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描绘王昭君出塞和亲的七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公元1189年前后)。此时,南宋正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国家局势紧张,而皇帝却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无暇关心边疆百姓的苦难。
徐照作为一名怀有济世之心的文人,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通过吟咏王昭君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在诗中,他写道:“琵琶弦急溅流黄,玉腕双双引兴长。”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昭君出塞时的情景以及她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此外,徐照还关注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矛盾。在当时,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紧张,战争频发。因此,昭君作为汉帝国与匈奴和亲的代表,她的形象象征着和平与友谊,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总的来说,徐照创作这首《昭君词》时,正是南宋内外交困的时期。他以王昭君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