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衡山
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衡山共有七十二座山峰,其中最高的是祝融峰。
地处边陲,靠近蛮荒之地,位于天际的中岳气势磅礴。
四面八方都有佛教占据的地方,在这顶峰之上正是秋天最为浓郁的时节。
翼宿星在此地平铺直叙,雷池则是在这片天空中暗暗孕育着生命。
古代的文书曾在禹帝的指导下制定,焚烧祭祀的习俗起源于周朝的封建制度。
拜祭神庙时在阴暗处找寻石碑,观赏桥梁时进入古老的松树林。
大雪覆盖的时候居住在木板屋里,太阳升起时厨房里的钟声响起。
在这片湖水中倒映出一片清澈如镜的天空,远方的洞庭湖也隐约可见。
去完善
释义
1.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是中国五岳之一。
2. 七十二:指衡山的七十二座山峰。
3. 高是祝融峰:祝融峰是衡山的主峰,海拔1290米。
4. 下界蛮方近:下界指地理位置较低的地方,这里指衡山脚下;蛮方,古代对南方的称呼。
5. 中天岳势崇:中天,指天空中央;岳,指衡山;崇,高大。
6. 四维皆佛占:四维,四方;皆,都;佛占,佛教寺庙占据。
7. 绝顶正秋浓:绝顶,最高峰;正,正值;秋浓,深秋时节。
8. 翼宿平垂地:翼宿,二十八星宿之一;平,平稳;垂地,挂在天上。
9. 雷池暗起龙:雷池,传说中有雷神居住的地方;暗起龙,比喻突然下雨。
10. 简书曾禹授:简书,古代用竹片或木板写成的文书;曾,曾经;禹,大禹,中国的始祖之一。
11. 燔祭自周封:燔祭,古代用火烧祭品的祭祀方式;周封,周朝时期分封诸侯。
12. 拜庙巡阴石:拜庙,参拜神庙;巡,巡视;阴石,阴暗处的石头。
13. 看桥入古松:看桥,观赏石桥;古松,古老的松树。
14. 雪深居板屋:雪深,大雪纷飞的时候;居,居住;板屋,用木板搭建的房屋。
15. 日转动厨钟:转动厨钟,厨房里的时钟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化。
16. 片水清如镜:片水,一片湖水;清如镜,清澈得如同镜子一般。
17. 洞庭微见踪:洞庭,洞庭湖;微见踪,隐约看到痕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游览衡山的所见所感。首联介绍了衡山的特色:七十二座山峰中,祝融峰最高。颔联描述了下界蛮方接近,上界岳势崇高,展现了衡山的巍峨气势。颈联提及四方都有佛迹,而山顶秋色正浓,进一步表现了衡山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尾联则通过叙述雪深、日转、水清等景象,描绘出衡山的壮丽景色。整首诗歌以游历为线索,展现了对衡山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的回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衡山》是南宋著名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198年)。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的侵扰和内部的纷争,民生疾苦,国运艰难。然而,徐照所处的时代并非战乱频仍的时期,他所在的温州、台州一带更是远离战场,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因此,他的诗歌虽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更多地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徐照是永嘉四灵之一,他与翁卷、赵师秀、徐玑并称“永嘉四灵”。他们四人都是永嘉人,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他们的影响下,当时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