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绝无人处有香飘,树底岩根雪未消。
千古醒魂招不返,晚风斜日恨萧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香飘无人的地方,树下的岩石上积雪还未融化。
千古的幽魂被唤醒却再也无法归来,晚风吹过斜阳洒下悲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绝无人处:指非常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到达。
2. 树底岩根:指树木和岩石的底部。
3. 雪未消:指积雪还未融化。
4. 千古醒魂:指历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传承。
5. 不返:指无法回到过去。
6. 晚风斜日:指傍晚时分,风吹过,太阳斜照的景象。
7. 恨萧萧:表示遗憾、惋惜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兰花的独特魅力和美丽景象。首句“绝无人处有香飘”,表现了兰花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依然能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体现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品质。接下来的“树底岩根雪未消”描述了兰花生长的环境——树下岩石旁,冰雪尚未融化,更显出兰花的傲骨与坚韧。
诗的第三句“千古醒魂招不返”,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高尚品质的赞美,认为兰花具有唤醒人们灵魂的力量。而尾句“晚风斜日恨萧萧”则通过描绘傍晚时分微风吹拂、夕阳斜照的美景,表现出了诗人对兰花的惋惜之情,感慨其美好却无人欣赏。整首诗通过对兰花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不幸命运的深深哀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兰》这首诗是元朝诗人释元肇所作,创作于公元1341年。这一年,元朝正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民生疾苦。
释元肇作为一个僧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对社会的现实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在《兰》这首诗中,他以兰花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高尚品质的敬仰。
在这个时期,元朝的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官场腐败严重,民不聊生。然而,释元肇并没有被这种黑暗的社会现象所淹没,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通过诗歌抒发自己对美好世界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