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潼关
一雨崤函底,风沙放我过。
岳神犹假借,官吏莫谁何。
堑断思航渡,城坚戒石摩。
一夫工墨守,宁怯万夫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场大雨润泽了崤山与函谷关,风沙轻拂助我顺利通过。
山川之神在庇佑我们,但官方势力却无法影响这里。
深壕断绝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坚固的城墙令人敬畏。
只要一人发挥他的智慧和力量,便不惧千万人的攻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潼关:古代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关口。
2. 一雨:一场雨。
3. 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一带地区。
4. 风沙:指大风沙尘天气。
5. 放我过:顺利让我通过。
6. 岳神:指五岳之神,这里代指山川神明。
7. 假借:借助,帮助。
8. 官吏:官员及下属。
9. 谁何:即“谁在何时”之意,此处以询问对方身份来表达严格查验。
10. 堑断:堑壕被隔断。
11. 思航渡:考虑船只航行。
12. 戒石摩:警示牌上的文字被人抚摸。
13. 一夫:一人,这里指守关将领。
14. 墨守:墨子善于防守,后用“墨守”表示善守之人。
15. 宁怯:岂能害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经过潼关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中的“一雨”和“风沙”形象地描绘出风雨交加的场景,而“放我过”则暗示出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定前行。颔联中,作者提到“岳神犹假借”,意味着山神的庇护,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敬畏之情;而“官吏莫谁何”则表示作者对于官员的无奈与嘲讽。颈联中的“堑断思航渡”与“城坚戒石摩”表达了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潼关的威严。尾联中的“一夫工墨守”表示有勇有谋的士兵守卫着潼关,展现了他们的英勇;而“宁怯万夫多”则暗示出作者对这样的士兵的赞美与敬仰。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潼关的独特魅力,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历史以及人性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潼关》是南宋著名将领宗泽在公元1130年所作的一首诗。此时正值金朝入侵南宋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百姓疾苦,国家危亡。宗泽时任河南郡守,曾先后三次上疏请求宋高宗赵构返回开封,以振作民心士气。然而,朝廷畏惧金兵,偏安江南一隅,宗泽的建议并未得到重视。
在此背景下,宗泽写下了这首《过潼关》。诗中描绘了潼关险要的地形,以及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宗泽作为南宋的抗金名将,曾在潼关一战中击退金兵,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这首诗既是他的战地抒怀之作,也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