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游昌师院
深庭芳草浓,晓井山泉溢。林馥乱沈烟,石润侵经室。
幽岩鸟飞静,晴岭云归密。壁藓凝苍华,竹阴满晴日。
生期半宵梦,忧绪仍非一。若无高世心,安能此终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院里的芳草郁郁葱葱,清晨时井泉溪水丰盈。山林间弥漫着草木的香气,湿润的石上布满了经文的书房。
幽静的岩石间鸟儿在飞翔,晴朗的山巅上云朵聚集紧密。墙壁上的青苔呈现出苍翠的色彩,竹林下阳光透射显得格外明亮。
生活中的期盼只存在于梦境中,忧虑的心情并非只有一种。如果没有超凡脱俗的心境,怎么能在这般环境中安定下来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深庭:深深的庭院。
2. 芳草浓:指茂密的草。
3. 晓井:清晨的井水。
4. 山泉溢:形容山泉水满溢出来。
5. 林馥:树林中弥漫的香气。
6. 沈烟:烟雾逐渐下沉的状态。
7. 石润:石头上湿润的感觉。
8. 经室:存放佛经的书房。
9. 幽岩:僻静的山岩。
10. 鸟飞静:形容鸟儿安静地飞翔。
11. 晴岭:阳光照射下的山岭。
12. 云归密:云彩密集的景象。
13. 壁藓:墙壁上的苔藓。
14. 凝苍华:凝聚了时间的痕迹。
15. 竹阴:竹林的阴凉处。
16. 生期:一生的期望。
17. 半宵梦:梦境中的时间感觉。
18. 忧绪:忧虑的情绪。
19. 高世心:超越世俗的心态。
20. 安能:怎么能。
21. 终毕:结束一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深庭、泉溢、林馥、石润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庭院景象。同时,诗人在诗句中也透露了自己的心境:既有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又有忧虑和不安。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度。
"深庭芳草浓,晓井山泉溢。"这两句诗以浓烈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庭院的景象。深庭中的芳草繁茂,清晨的井泉四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林馥乱沈烟,石润侵经室。"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描绘了庭院的细节。树林中弥漫着香气,石上湿润的水汽侵入书房,这些都表现了庭院的美好与宁静。
"幽岩鸟飞静,晴岭云归密。"这两句诗通过鸟飞静和云归密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壁藓凝苍华,竹阴满晴日。"这两句诗则以壁藓和竹阴为象征,展现了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力量。
"生期半宵梦,忧绪仍非一。"这两句诗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态度和心境的反思。虽然他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内心的忧虑仍然困扰着他。
"若无高世心,安能此终毕。"最后一句诗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他希望自己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能保持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晨游昌师院》是唐代诗人窦群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6-64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时,窦群正处于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在长安地区的一所大学读书,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他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官员,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在这个时代,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许多有志向的青年人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窦群也不例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一个理想的官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窦群创作了《晨游昌师院》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晨游览校园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反映出他在面对压力时,依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自己的梦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