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奉送景仁内翰归东都 其三
送君东至伊东坞,东望青嵩与白云。
又向嵩云更东去,花前把酒惜离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送您一路向东到伊东坳,东方可见青山和白云。
再向那山峰云深处去,我们在花前饮酒惜别。
去完善
释义
《东溪奉送景仁内翰归东都 其三》是宋代诗人文彦博的一首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词句注释:
1. 东溪:诗题中的“东溪”指的是洛阳的东溪,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
2. 奉送:恭敬地送行。
3. 景仁内翰:指的是宋朝翰林院的官员吕景仁。吕景仁,字温伯,北宋文学家,历任翰林院修撰、秘书省校书郎等职。
4. 东都:指的是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朝的都城。
5. 伊东坞:指的是伊水之东的一处地方,具体位置已无从考证。伊水位于河南省西部,是黄河的一条支流。
6. 青嵩:即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用来指代东方。
7. 白云:这里的“白云”可能是指的吕景仁将要去的地区的一种景象,也可能是象征他的品行高洁。
去完善
赏析
《东溪奉送景仁内翰归东都 其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友人离去的方向和沿途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首先,诗人在首句“送君东至伊东坞”中点明了送别地点和方向。这里的“伊东坞”是指位于洛阳城东的伊水东岸的一片丘陵地带,地势起伏,风景秀美。诗人选择在这个地方为友人送行,既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也体现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紧接着,第二句“东望青嵩与白云”描绘了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的情景。在这里,诗人以“青嵩”和“白云”两个意象来表现远方的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同时,这两个意象也象征着友人的离去越来越遥远,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在第三句“又向嵩云更东去”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友人的离去方向。这里提到的“嵩云”是指位于洛阳城东南的嵩山,山势险峻,云雾缭绕。诗人以“嵩云”来比喻友人的行踪,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最后,第四句“花前把酒惜离群”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在这里,诗人以“花前”和“把酒”两个细节来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慨。“花前”意味着春天即将离去,象征着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而“把酒”则表现了诗人以酒为别,表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同时,“离群”一词揭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独特理解,即离别并不代表友谊的终结,而是让人更加珍惜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友人离去的方向和沿途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文彦博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创作了这首五言律诗《东溪奉送景仁内翰归东都 其三》。这首诗是他为送别好友刘景仁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在这一时期,文彦博因与宦官石熙载的矛盾而遭到弹劾,被贬谪出京。他的政治生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然而,文彦博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积极从事文学创作,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刘景仁等人。这种复杂的政治境遇和坚定的文人情怀,使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此时,北宋社会正处于经济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壮大。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日益频繁,诗歌唱和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文彦博作为一代才子,他的诗歌作品深受时人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代表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