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疑冢
疑冢多留七十余,谋身自谓永无虞。
不知三马同槽梦,曾为儿童远虑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许多疑冢留下了七十多个,谋求自身安全自以为能长久无忧。
却未料到“三马同槽”的噩梦已成真,当年孩童时的担忧终成现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漳河疑冢:指三国时期曹操的墓葬群,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45华里处漳河南岸。
2. 京镗(1140年-1200年):字景叔,浙江会稽人,南宋官员、文学家,历官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等。
去完善
赏析
漳河疑冢的“疑冢”指一些疑窦重重的墓地,在这里当指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这首诗词表面看是在描写曹操留下众多的疑冢,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暗含对当时朝廷权臣如京镗本人的批评。
“疑冢多留七十余,谋身自谓永无虞”两句道出了曹操这样做的原因:他自认为用这样的手段可以保自己万世安宁,不被后人发掘坟墓,防止死后不得安宁。在现实中,指的是当时的权臣通过玩弄阴谋诡计以谋求自己的私利。
然而,接下来的“不知三马同槽梦,曾为儿童远虑无”两句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最终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这三马同槽的梦实现了,曹魏被晋所灭。借此暗示当时的权臣如京镗本人,即使机关算尽,也终究会有被清算的一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漳河疑冢》是南宋诗人京镗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政权偏安一隅,金兵时常南下侵扰,山河破碎、民生疾苦。
京镗作为一位文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他看到国家陷入战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内心十分悲痛。因此,他在《漳河疑冢》中以“漳河”为背景,通过描述“疑冢”的景象,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和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思考。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许多人的墓葬遭到破坏,使得原本应该长眠于地下的亡魂无法安息。这种现象在京镗看来,是对生命尊严的极大侮辱。因此,他以“疑冢”为题,表达了对这种悲剧的深深痛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