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二首 其一 哀海东
我哀东海,而思之苦。彼何人斯,猛噬如虎。我不击之,我民之忧。纵不我与,覆以我为仇。苍天虽高,冤其有极。非血之呕,曷明心赤。泱泱大风,沉沉寒泉。舍旃舍旃,我尚何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怀念遥远的东方之时,心中充满深深的忧虑。那些怎样的人啊,像凶猛的老虎般吞食着一切。如果我不去阻止他们,我的百姓将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使他们不会对我采取敌对行动,但他们的行为已经视我为敌人。苍天虽然高远,但冤枉终究会有尽头。如果不是血泪的倾诉,又怎能显露出内心的赤诚?
广阔的风声中,深沉的泉水旁,我已经舍弃了所有。除此之外,我又还能说什么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哀海东:悼念被倭寇侵害的沿海地区。
2. 我哀东海,而思之苦:指作者为遭受倭寇侵略的沿海地区民众感到悲哀,思绪痛苦。
3. 彼何人斯,猛噬如虎:“彼”指的是倭寇,“噬”意为吞食。倭寇凶狠残暴,如同猛虎。
4. 我不击之,我民之忧:如果不对抗倭寇,那么民众的忧虑将无法解除。
5. 纵不我与,覆以我为仇:即使倭寇不与我们为敌,我们也会视其为敌人。
6. 苍天虽高,冤其有极:意为苍天虽高远,但仍能明了人间的冤屈。
7. 非血之呕,曷明心赤:只有用鲜血证明自己的清白,才能彰显内心赤诚。
8. 泱泱大风,沉沉寒泉:形容气势恢宏的抗战力量,以及处境艰难的百姓。
9. 舍旃舍旃,我尚何言:用此表达对抗击倭寇的决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对东海的哀思以及对于民众忧虑的情感。其中“猛噬如虎”描述了侵害者凶恶的形象,“我不击之,我民之忧”则传达了诗人为人民利益考虑的决心。诗人借用苍天之高来比喻冤情的深远,并感叹若不呕出热血,心中的赤诚将无法被看见。
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一个关心民生疾苦、勇于担当的文人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琴操二首 其一 哀海东》是明代文人宋濂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此诗约作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之间。在明朝初期,国家初定,朱元璋着手恢复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然而,此时社会风气浮华,学术界空疏之风盛行,士人往往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
诗人宋濂身处此境,对现实深感忧虑,他关心国家命运,希望士人能够具备真才实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以及对国家的忧虑之情。通过描绘东海波涛汹涌的景象,以及苍茫大海中的孤舟,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呼唤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