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爱菊
渊明归故园,心与境俱会。
种菊满东篱,高致在菊外。
故人绝世好,尚友渺千载。
幽赏属同流,更有心期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陶渊明回到故乡,内心与周围环境都倍感融洽。他在东篱下种植了菊花,气节与品味在菊花的芬芳之外得以彰显。他的朋友都是非凡之人,能与他们结交感到无比幸运。共同欣赏这份美好时光属于志同道合的人,我们的期望仍在远方。
去完善
释义
1. 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年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志怪小说家、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2. 故园:指陶渊明的故乡,即今天的江西九江。
3. 心:心境。
4. 境:环境。
5. 会:相互融合。
6. 东篱:东边的篱笆,源自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 高致:高尚的情操。
8. 菊外:超越菊花本身的意涵。
9. 故人:旧友,这里指陶渊明。
10. 绝世好:超凡的爱好。
11. 尚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12. 渺千载:距离千年之遥。
13. 幽赏:指欣赏高雅的艺术作品。
14. 属:归属。
15. 同流:共同品味的人。
16. 心期:期待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寄题吴爱菊》是南宋诗人方一夔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借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故事,表达了对故乡和心灵的向往,同时也赞美了菊花的高尚品质。诗中的“种菊满东篱,高致在菊外”传达了诗人对菊花之美的欣赏,以及其超脱世俗的品质。诗人通过缅怀陶渊明与故人的友谊,传达了友情的重要性,以及对知音的渴望。最后两句“幽赏属同流,更有心期在”,则表达了诗人期待与朋友共同分享美好时光的心情。整首诗以菊花为引子,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友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吴爱菊》是南宋诗人方一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建立,中原地区陷入战乱,而江南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在这个特殊时期,方一夔的生活和人生际遇也发生了变化。他原本是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但在南渡后,为了生计和报国之志,他选择离开家乡,来到杭州等地谋求官职。尽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但他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
在这段时间里,方一夔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吴爱菊。吴爱菊是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文人,他在自己的家园种了一株菊花,以此寄托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方一夔被吴爱菊的品质和精神所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寄题吴爱菊》,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