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邯郸道中夜行阻风

标题包含
邯郸道中夜行阻风
欲泻悬河雨,先号拔木风。 问津尨吠处,觅路霓光中。 徒御忧群盗,儿童笑拙翁。 当知步兵哭,初不为途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想要倾诉如瀑布般倾泻的话语,狂风暴雨先行而至。 在问路之处有恶狗狂吠,寻路又在霓虹闪烁之中。 驾驭车马担心遇到强盗,孩子们却嘲笑我这个笨拙的老头。 要知道步兵在哭泣,并不是因为走投无路而痛哭。
去完善
释义
1. "欲泻悬河雨":悬河,古人常用以比喻黄河,这里指大雨倾盆而下,如同黄河之水奔腾。 2. "先号拔木风":拔木风,狂风能拔起树木,形容风力之大。 3. "问津尨吠处":问津,打听道路;尨吠,狗叫的声音。这句意思是向狗叫的地方询问道路。 4. "觅路霓光中":霓光,彩虹之光,这里形容月光如彩虹般美丽。 5. "徒御忧群盗":徒御,徒步或驾车的人;群盗,成群结伙的强盗。这句话的意思是徒步或驾车的人都担心碰到强盗。 6. "儿童笑拙翁":儿童,这里指成年人;拙翁,自己谦称。这句意思是成年人笑话自己的笨拙。 7. "当知步兵哭":步兵,这里是作者自比;哭,指遭遇困境时的哭泣。这句意思是应当知道步兵在遇到困境时会哭泣。 8. "初不为途穷":途穷,路途走到尽头,无路可走。这句意思是刚开始不是因为走投无路而哭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艰难行进在邯郸道路上的情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笔触将这一场景呈现得栩栩如生。诗歌表达了作者身处困境时的担忧与坚韧。 第一句“欲泻悬河雨”生动地描述了大雨倾盆而下,好似天河倒挂的壮观景象。紧接着,“先号拔木风”则描绘了狂风肆虐,甚至能将树木连根拔起的景象。这两句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画面,也为整首诗奠定了紧张的基调。 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描述了诗人在黑暗中的摸索和遇到的风险。“问津尨吠处,觅路霓光中。”暗示着诗人行走在夜色深沉、寒风呼啸的道路上,虽然四处找不到路,但他依然在努力前行。同时,通过“徒御忧群盗,儿童笑拙翁”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即便面临重重险阻,依然从容应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最后一联“当知步兵哭,初不为途穷。”是整首诗的主题句,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他并不为此而流泪。这里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用步兵哭天无路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因困难而沮丧,要勇敢面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下的艰难险阻进行刻画,展现了作者在困境中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并对广大读者提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邯郸道中夜行阻风》是宋代诗人邓忠臣创作的一首描绘旅途艰辛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7年(南宋庆元三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国家局势相对稳定,但北方边境仍受到金国威胁,使得国内民众生活在焦虑之中。 在这一年,邓忠臣作为一名书生,因科举失利而踏上漫长的旅程。他沿着古代邯郸古道,一路南下,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归宿。然而,在这漫长旅途中,他遭遇到了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一天晚上,他走在邯郭道上,突然遇到了狂风大作,将他的道路彻底阻断。此时此刻,他感到无比惆怅和无助,于是创作了这首《邯郸道中夜行阻风》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