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处士门。
《宋诗纪事》卷五收陈诗七首。
其《归隐》一首与《大典》同。
惟《大典》题作《偶题》。
其《辞上归进诗》,作于入宋之后,兹编不取。
余五首,一首复出。
故但录其四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载忙碌世俗中,回望青山入梦间。
繁华街道名利争,富贵人家难胜静。
忧心战乱助危主,沉醉歌声乐悠悠。
收拾行囊返故乡,鸟语花香春常在。
隐居之士心自在,宋史记载岁月情。
《归隐》一诗名相似,《大典》刊载意不同。
《辞上归进诗》入宋后作,此书未收录其中。
留下五首诗中,有一首重复出现。
故而只选录四首,让读者领略风采。
去完善
释义
1. 《归隐》陈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中的“红尘”指的是繁华的人世。
“紫陌纵荣争及睡”中的“紫陌”指的是京城的道路。
“朱门虽富不如贫”中的“朱门”是指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
“携取琴书归旧隐”中的“旧隐”是指过去隐居的地方。
2. 《宋诗纪事》:
《大典》,又称《永乐大典》,是明朝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主要收集了宋、金、元的各类文献。
去完善
赏析
《归隐》一诗为陈抟所创作,他以一颗敏感的心灵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力来阐述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诗歌主题明确,即为表达诗人寻求精神寄托,欲回归自然、过宁静生活的情感诉求。在此,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进行赏析:
1. 叙事和象征:诗中"十年踪迹走红尘"表明了作者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在繁华世界中游历奔波,其间遭遇的种种困苦挫折都化作了他内心深处深刻的记忆。而"回首青山入梦频"则是描述他对于山中景色的向往之情,这种渴望已然成为了他梦中常见的美景。这一句标志着诗人对外部世界物质追求的反思以及对内心精神的探索。
2. 对比:"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这两句是诗人通过对比世间荣华与贫穷境地的差异,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并不在于物质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满足与宁静。他用此种反差强调了精神生活的价值远大于物质享受,表达了他的高洁情操和对简朴生活态度的追求。
3. 感慨时事:“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诗人在这两句中对时政表示忧虑。一方面担心国家安危,另一方面又对荒淫无度的享乐感到愤懑。这也反映出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之心。
4. 结尾抒怀:“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这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怀着满心的忧伤,放下世俗的牵绊,决定离开这纷繁的红尘世界,回到自然之中去寻找心灵的归宿。在此,他将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出世情怀。
5. 诗词艺术性:该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生动的意象和富有哲理的深思构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布局谋篇上,诗人注重情感的自然流动和内在的关联,形成了一种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尤其在结尾之处,诗人将个人心境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一种感人至深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归隐》是五代时期著名道士、学者、诗人陈抟所作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表达隐逸之志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48年至960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陈抟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却选择远离尘嚣,投身于道家和易学的研究。他曾在华山隐居四十多年,过着清贫而简朴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深入研究了道家哲学、易经以及养生学等知识,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归隐》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绘了陈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他以优美的诗句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以及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陈抟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