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得越

标题包含
得越
尺一除书与会稽,陋儒何以报天辉。 岂惟大幕张红旆,更得全家住翠微。 千骑晚随龙节去,一帆春送鹢舟飞。 支离莫道攘空臂,乞得越州金印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伯玉(1003年-1082年),字公达,号浮休居士,晚年自号“西溪老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政治家,浙江金华人。 张伯玉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尺素传书至会稽,学浅书生怎报效。 宏大帷幕展赤旗,举家安居绿林中。 千马随行黄昏时,扬帆春送舟如鹢。 勿以卑微无能者,但愿赐我越州金印归。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得越:诗题,“得越”意为在越州地区任职或者居住。 2. 张伯玉:诗人,宋朝人。 3. 尺一除书与会稽:此处指的是接到任命到会稽任职的诏令。 4. 陋儒:自谦之词,指自己学识浅薄。 5. 天辉:皇帝的恩典。 6. 大幕张红旆:描述越州官署的场景,“大幕”指越州官署,“红旆”是红色的旗子。 7. 全家住翠微:指居住在美丽的越州山水之中。 8. 千骑晚随龙节去:描述跟随皇帝出行的场面。 9. 一帆春送鹢舟飞:描绘越州的春天景色,“鹢舟”是一种装饰有鹢鸟图案的船。 10. 支离莫道攘空臂:比喻虽然年迈但仍然愿意尽力效忠国家。 11. 乞得越州金印归:指希望能得到皇帝的赏识,最终能够获得越州太守的金印。
去完善
赏析
《得越》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张伯玉被任命为越州知州时的喜悦心情。首联“尺一除书与会稽,陋儒何以报天辉”中,“尺一除书”指皇帝的任命文书,这里表达了诗人接到任命书的激动之情。“会稽”是古代越州的别称,诗人以此表示自己即将上任的地方。 颔联“岂惟大幕张红旆,更得全家住翠微”描述了诗人在越州的任职生活。“大幕张红旆”形象地描绘出越州官署的庄严景象,而“全家住翠微”则意味着诗人将与家人共同生活在美丽的越州。 颈联“千骑晚随龙节去,一帆春送鹢舟飞”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越州就任的情景。“千骑”表示随行人员的众多,“龙节”象征皇帝,而“一帆”和“鹢舟”则暗示诗人即将启程的心情。 尾联“支离莫道攘空臂,乞得越州金印归”表达诗人对担任越州知州的自信与期待。“支离莫道攘空臂”意味着诗人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才能胜任这个职位,不会因为能力有限而感到不安。最后一句“乞得越州金印归”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在越州做出一番成绩,得到朝廷的认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得越》是宋代诗人张伯玉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间的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张伯玉经历了从一名书生到朝臣的生涯转变,对于国家的繁荣与衰败有着深刻的体验。 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张伯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成为了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文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的内忧外患逐渐显现,边疆战事频繁、国家内部矛盾激化。这些现实问题使张伯玉深感忧虑,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写下了这首寄托忧国忧民之情的《得越》。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