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七里泷口望桐庐县
泷口波自平,沧洲分两溪。
辛勤下百粤,乍出天一涯。
近入桐庐市,潮水滥中泜。
不闻湍濑声,沙鸟浩然飞。
然我两俱适,吾亦浩然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波澜平静处,沙洲分隔了两岸溪流。
辛勤奔波抵达百粤之地,刚刚从天涯海角而出。
进入桐庐市区时,潮水泛滥淹没了中泜。
听不见湍急的流水声,只有沙鸥在浩渺的天空飞翔。
我们俩都很适应这里,我也像沙鸥一样欣然回归故乡。
去完善
释义
《出七里泷口望桐庐县》:
1. 泷口:山口。
2. 波自平:波浪平静。
3. 沧洲:滨水的地方。
4. 两溪:两条溪流。
5. 百粤:泛指多地方。
6. 乍出天:忽然离开天空的视线范围。
7. 桐庐市:桐庐县。
8. 滥中泜:潮水涨满河流。
9. 湍濑声:湍急的水流声。
10. 沙鸟:栖息在沙滩、沙洲上的鸟类。
11. 浩然飞:自由飞翔的样子。
12. 两俱适:两者都感到舒适。
13. 吾亦浩然归:我也像沙鸟一样自由自在地回家。
去完善
赏析
《出七里泷口望桐庐县》是南宋诗人张伯玉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首句“泷口波自平”写出江面的平静,仿佛是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接着的“沧洲分两溪”将视线扩展至整个流域,展示出宽阔的视野。
在诗的后两句,“辛勤下百粤,乍出天一涯”表现了诗人奔波劳碌的辛劳,但当他走出尘世,看到自然美景时,又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满足。接下来的“近入桐庐市,潮水滥中泜”形象地描绘了江面的汹涌澎湃。而最后两句“不闻湍濑声,沙鸟浩然飞。”则是对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全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景、瀑布、沙鸟等自然景色,展示了诗人独特的美学观点和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七里泷口望桐庐县》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伯玉创作的。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宋朝疆土分裂为南北两半,北方金国统治者对南宋形成强大压力。在这个特殊时期,诗人张伯玉身处南方,心系国家民族命运,希望能借此抒发忧虑和渴望统一的情怀。
在这段时间里,张伯玉个人也历经坎坷。他曾担任官职,但在仕途中并不得意,几经起起落落。这种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有深刻的观察和理解。他关注民生疾苦,担忧国家安危,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风光、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张伯玉以“山转翠屏旋”和“潮生碧波浮”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时代的矛盾冲突和个人内心的挣扎。他希望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对国家的深情厚谊,并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思考国家的未来。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