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晚泊
傍桥吟望汉阳城,山徧楼台彻上层。
犬吠竹篱沽酒客,鹤随苔岸洗衣僧。
疏钟未彻闻寒漏,斜月初沈见远灯。
夜静邻船问行计,晓帆相与向巴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桥头遥望汉阳城,山间的楼宇错落有致。
狗在竹林边的篱笆旁叫唤,像是寻找买酒的游客;仙鹤则随着青苔覆盖的岸边行走,伴随着洗衣的僧人。
稀疏的钟声响起,提醒着寒冷的时光流逝;月亮渐渐落下,远方却亮起了灯光。
夜幕降临时,邻居的船上探询行程的安排,第二天清晨,共同扬帆前往巴陵。
去完善
释义
1. 汉阳:古代郡县名,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一带。
2. 彻:到。
3. 层:高处。
4. 沽酒:买酒。
5. 苔岸:生长着青苔的河岸。
6. 洗 : 清洗衣物。
7. 僧:指僧人。
8. 疏钟:稀疏的钟声。
9. 未彻:还未结束。
10. 寒漏:古代的计时工具,铜壶滴漏。这里表示夜深时刻。
11. 斜月:即将落下的月亮。
12. 沈:同“沉”。
13. 远灯:远处的灯火。
14. 静:安静。
15. 邻船:相邻的船只。
16. 问:询问。
17. 行计:行旅的计划。
18. 晓帆:拂晓启航的船帆。
19. 巴陵:古县名,位于今湖南岳阳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汉阳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首句“傍桥吟望汉阳城”描述了诗人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汉阳城的景色。接着诗人通过“山遍楼台彻上层”告诉我们,汉阳城里的楼房和亭台错落有致,分布在整个山区。接下来的两句,“犬吠竹篱沽酒客,鹤随苔岸洗衣僧”则进一步展示了汉阳城的烟火气和人文气息。诗中的“犬吠竹篱沽酒客”形象地刻画了百姓在竹篱旁饮酒作乐的场景,而“鹤随苔岸洗衣僧”则表现了僧人们在河边洗涤衣物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疏钟未彻闻寒漏,斜月初沈见远灯”,诗人以钟声、月色和远方的灯光作为背景,构造出一幅宁静而优美的夜景图。其中,“疏钟未彻闻寒漏”意味着夜晚还未完全结束,而“斜月初沈见远灯”则揭示了远处的灯火逐渐显现,暗示着新的一天即将来临。
最后两句,“夜静邻船问行计,晓帆相与向巴陵”则交代了诗人即将离开汉阳,与邻居商量行程安排,准备扬帆起航,向着巴陵方向前进。整首诗在营造优美的意境的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汉阳晚泊》是唐代诗人杨徽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汉阳(今湖北武汉)晚泊时所见的江上景色。据史书记载,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在创作这首诗时,杨徽之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期。他曾担任监察御史,但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汉阳县丞。这段时期,他的心情沉重,对仕途感到失望。然而,他却能在这种困境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诗歌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腐败、贫富分化等。这些问题使得许多正直的官员如杨徽之等人受到了排挤和打压。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关注民生,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