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作
俗遇腊辰持药献,吏逢衙日隔花参。
耆宿因来问封部,竹篱西畔是云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普通的日子里遇到节日,拿着药草去献上,官吏们在办公的日子隔着花朵参与。老者因此前来询问地方事务,竹篱的西边就是云南了。
去完善
释义
"嘉州作":题目,表示这首诗是在嘉州所作,嘉州即今天的四川省乐山市。
"俗遇腊辰持药献":农历十二月的祭祀之日,民间称为"腊日"。"药献"指的是草药祭祀。这句诗描绘了当地在腊日时举行草药祭祀的习俗。
"吏逢衙日隔花参":"衙日"是指官员处理公务的日子。"隔花参"形容官员在花丛中办公的场景。这句话描述了官吏在公务日处理政务的情景。
"耆宿因来问封部":"耆宿"指的是年老的读书人。"封部"是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名称,这里代指地方政府。这句诗表达了一些年长的学者向地方政府咨询的问题。
"竹篱西畔是云南":"云南"是中国的云南省,这里指代遥远的地方。"竹篱西畔"意味着在遥远的西边。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嘉州为背景,描绘了当地的风俗和景观。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当地的民间活动和自然风光。
首句“俗遇腊辰持药献”描述了嘉州地区在腊八节这天,人们拿着草药去祭拜的习俗。这一习俗既表现了人们对神的敬仰,又体现了中草药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第二句“吏逢衙日隔花参”则描绘了官吏们在衙门办公时,隔着花丛互相交流的场景。这一画面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一个和谐的社会景象。
第三句“耆宿因来问封部”则是诗人在叙述自己与长者的对话。长者向诗人询问封部的消息,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这一情节展现了诗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对国家的热爱。
最后一句“竹篱西畔是云南”则是诗人站在竹篱旁,遥望远方的美景。云南之地虽然遥远,但在诗人的眼中却如此亲切。这一画面使人们不禁想起了那句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嘉州作》是五代时期著名文人杨徽之的一首描写羁旅生活的诗。这首诗创作于938年,当时杨徽之任嘉州刺史。在这首诗中,杨徽之以嘉州(今四川乐山)为题材,通过描绘蜀地的山水风光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漂泊生涯的感慨。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杨徽之正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在五代十国这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宦海浮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逐渐成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然而,尽管他在官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他始终无法摆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此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包括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五代十国是一个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徽之作为一位官员,既有着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也有着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这些都成为他创作《嘉州作》的重要动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