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东阳
客行无缓程,悲吟无缓声。
促促复促促,居家食不足。
徘徊重徘徊,欲行还欲归。
近怀远弗顾,强复驱车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旅客赶路没有慢下来的路程,悲哀地唱出没有放慢的声音。
急急忙忙又急急忙忙,在家吃的都不够了。
犹豫不决再三犹豫,想要走又想回去。
想念远方的人无法顾及,勉强自己继续驾车前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发东阳:东阳,古地区名,这里指浙江金华一带。发,离开。
2. 客行无缓程:客人出行时无法拖延行程。
3. 悲吟无缓声:表达悲伤之情时的歌声无法放慢速度。
4. 促促复促促:形容匆匆忙忙的样子。
5. 居家食不足:在家中食物不充足。
6. 徘徊重徘徊:犹豫不决,反复考虑。
7. 近怀远弗顾:离家近的地方不去看,却思念远方的人。
8. 强复驱车去:勉强继续驾车离去。
去完善
赏析
《发东阳》描绘了行人在外、离家在途的无奈与矛盾。“客行无缓程”,此句抒发了旅途急迫之感;“悲吟无缓声”则勾勒出悲凉愁苦之情。
紧接二句以“促促复促促,居家食不足”表现了旅人家庭困苦的现状,“促促”既有行程急促之义,也暗示家庭的经济状况,让人不禁心生同情。
“徘徊重徘徊,欲行还欲归”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远行谋生是为了家人的生活改善,可又希望尽快归家,不愿离别亲人。这种情感交织使得诗意更为深沉。
最后两句,“近怀远弗顾,强复驱车去”则是诗人做出决断的写照:尽管想家,但迫于生计,还是不得不驱车远去。诗人对生活现实的无力抗争,使得这首诗歌充满了深深的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发东阳》是南宋诗人周行己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50年至1161年之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但内忧外患不断,周行己在此时期感受到了时代的动乱和人生的无常。
在这首诗中,周行己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在诗中提到“东阳江水接天台”,暗示了他的故乡就在东阳江水一带的天台,而他的朋友却远在他乡。周行己此时可能正要离开故乡,前往外地谋生或求官,因此在诗中表达了离别时的惆怅之情。
此外,周行己还描绘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如“北风驱雁秋草黄”,描述了秋天的景象,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生活的不稳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使他更加珍视友情,希望能与朋友共度时光,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然而现实却往往不如人意,朋友之间的距离使他们的相聚变得困难重重。
总的来说,《发东阳》这首古诗反映了周行己在那个动荡时期的个人经历和人生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南宋时期的世态人情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