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同观音寺新居
太学士千数,济济多白袍。
其中靡不有,令人愧遁逃。
风俗且如此,焉能独守高。
详择乃其道,或得贤与豪。
近复失段子,呜呼命不遭。
吾生得觊豁,谁能置圈牢。
武或万人敌,何用学六韬。
文士亦龌龊,劳心徒忉忉。
利害竟何许,相去九牛毛。
脱略或吾事,青松隠藜蒿。
麟凤岂仰见,狐狸多叫号。
如不卜清旷,乐此阮与陶。
文思韩吏部,诗见杜工曹。
挥麈谈风月,中夜声颾颾。
往往移北山,不必反楚骚。
吾道用无穷,所志各有操。
或隠身幽讨,或放迹游遨。
平生事已定,用心奚独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博士,人人锦衣华服。
其中定有佼佼者,也让人自愧不如。
这样的风气下,又怎能特立独行?
仔细选择自己的道路,也许能得到贤才和英雄。
最近失去了段子手,唉,命运弄人。
我的生命中希望能自由豁达,谁愿意被关在笼子里呢?
武将或许能在万军之中取敌首级,又何必去学习兵书谋略?
文人墨客也费尽心思,却也只是庸人自扰。
利益究竟在哪里?差距就像牛毛一样细微。
如果能超脱世俗纷扰,像青松隐于藜蒿之中。
麒麟凤凰般的才能又岂是轻易能见到的?更多的是狐狸的鬼喊鬼叫。
如果不能预知未来,那就尽情享受阮籍、陶渊明的快乐吧。
写文章要学习韩吏部,作诗要参悟杜工部。
一边谈论风月,一边中夜听风声。
常常迁移到北山,不必一定要模仿《离骚》。
我的道理有着无尽的用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
有的人暗中研究,有的人纵情游玩。
这一生的事情都已经定了下来,用心的地方也不必过于劳累。
去完善
释义
太学士:唐宋时期官员及士人经常使用的别称。千数:形容众多。
济济:众多的样子。白袍:泛指官员或者士人。
靡:无,没有。遁逃:逃避,躲开。
风俗:地方的风尚习俗。守高:坚守高尚的节操。
详择:仔细选择。其:代指上面所说的各种人物。
得:得到,找到。贤与豪:贤能之士和英勇之人。
近复失段子:近期失去一位名叫段子的朋友。
呜呼:表示悲伤或者赞叹的感叹词。
生:生命,生活。觊豁:追求豁达的生活态度。
谁:哪一个。置圈牢:设置囚禁的牢笼,比喻受拘束的生活。
武:武术,武艺。万人敌:可以战胜成千上万人的技能。
何用:为什么需要。六韬:古代兵书,分文韬和武韬两部分。
文士:文人墨客。龌龊:狭隘,气量小。
劳心:使心劳累,操心。徒:只是,白白地。
忉忉:忧愁的样子。
利害:好处和坏处。九牛毛:微不足道。
脱略:不拘小节,不讲究细节。吾事:我的事情。
青松:比喻高尚的品质。蔾蒿:草本植物,茎可食用,可用来比喻淡泊的生活。
麟凤:麟子凤雏,比喻杰出的人物。仰见:敬仰并学习。
狐狸:狡猾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不如自己的人。叫号:喊叫。
如不:如果不。卜:选择,决定。清旷:清净而宽广的地方。
乐此:喜欢这样的事情。阮与陶:阮籍和陶渊明,都是隐逸的代表人物。
文思:文学方面的才华和才情。韩吏部:韩愈,曾任吏部侍郎,著名的文学家。
诗见:通过诗歌来展现。杜工曹: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著名的诗人。
挥麈:挥动拂尘,形容谈论风雅之事。
中夜:半夜。聲颾颾:声音响亮。
往往:常常。移北山:迁移到北山。
不必:不需要。反楚骚:写离骚。
吾道:我的人生道路。用:使用,利用。无穷:无尽。
所志:心中所期望的。各有操:各有各的追求和执着。
或:有的。隐身幽讨:隐居起来深入探讨和研究。
放迹游遨:纵情遨游。
平生:一生。事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力和哲理的沉思表现出诗人宽阔的胸襟与丰富的才情。开篇作者描绘出学堂中众多英才汇聚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知识的魅力和力量。紧接着,诗人反思了当世的风俗以及如何在这其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展示了其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接下来的诗句,周行己描述了失去段子时的痛惜之情,转而表现出对于自己生活的豁达态度,表示不愿被困在束缚之中,流露出自由的渴望。同时,他也强调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武艺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内心自由的状态。
诗篇继续深入到关于人生利害的探讨,表现出了诗人不拘小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他以青松比喻自己,以麒麟凤凰象征高尚之人,狐狸则代表着那些虚伪、庸碌的人,体现出诗人鲜明的道德评判观。
最后,诗人表明自己愿意像韩吏部、杜工曹一样,用智慧和才华创造出富有诗意的人生,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快乐和价值。整首诗歌情感充沛,词句激昂,寓意深远,彰显了诗人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子同观音寺新居》是南宋诗人周行己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0年前后,此时正值南宋时期,社会政治较为稳定,文化繁荣。周行己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在寻求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宁静。他搬到了一座新的住宅——观音寺附近居住,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使得周行己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这首诗表达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