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

标题包含
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
春去惜余景,偶来郊外观。 芜城千古恨,一顾殊悲酸。 荒祠枕大道,尚记吴城邗。 远近绿阴合,水衬红荚残。 陇麦齐若剪,随风卷波澜。 罢农喜有望,守臣心粗宽。 萧踈禅智寺,坏址不甚完。 丛花乱芍药,篱竹摧琅玕。 空有亭亭柏,成行如笔端。 供帐具朝膳,僚采成清欢。 小杜诗板暗,乐石曾未刊。 乘兴诣茶圃,百步登平峦。 摘焙试烹啜,甘挹零露漙。 午过倦微暑,堤路腾归鞍。 天子忧岁旱,引咎古所难。 列郡承新诏,朝夕弗敢安。 况此行春意,固不在游盘。 朝廷责吏治,莫若久其官。 政和气亦应,灾沴无由干。 愿循三载旧,庶几酬素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步入仕途。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即将离去,我们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闲暇时来到郊外欣赏风景。 这座荒芜的城市充满了千年的遗憾,每看一眼都让人心酸不已。 荒凉的祠堂依傍着大路,依然记得那曾经的繁华吴城邗。 远处的绿意盎然,水边映衬着红色花瓣凋零的画面。 麦田像是被整齐地修剪过,随着风吹起波浪。农民们结束农耕,欢喜地期待着丰收,作为地方官员的我心里也稍稍松了一口气。 破败的禅智寺显得萧条,遗址已经不太完整。芍药花在草丛中杂乱地开放,琅玕般的竹子已被摧毁。 只有那挺立的松柏还像一支支毛笔,自成一行。 准备好了早餐,我们一起享受这清闲的时光。小杜的诗碑已经破旧,刻有诗句的石头尚未被刊印。 乘兴来到茶园,徒步登上平坦的小山丘。采摘烘焙,品尝着甘甜的茶汤,仿佛能尝到早晨的露水。 中午过后,炎热渐渐散去,骑着马沿着河堤踏上归途。皇帝担忧农业歉收,自己承担责任在古代都是很难得的。 各个州郡接到新的旨意,日夜不敢有所懈怠。更何况这次出行的本意并不是游玩,而是为了关心百姓的生活。 朝廷关注地方官员的治理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长期任职。政通人和,灾难自然无法干扰。 但愿我能按照三年任期行事,或许可以报答皇上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春去惜余景:春天的逝去让人感到惋惜。 2. 芜城:荒芜的城市,这里指扬州城。 3. 吴城邗:指吴国邗沟地区。 4. 守臣:地方官员。 5. 禅智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寺庙。 6. 坏址:破败的遗址。 7. 丛花乱芍药:丛生的花卉中混杂着芍药。 8. 篱竹摧琅玕:篱笆旁的竹子已破损不堪。 9. 小杜:唐朝诗人杜甫,此处可能是指他的诗作。 10. 乐石:石刻碑文。 11. 茶圃:茶园。 12. 平峦:平坦的山峦。 13. 摘焙试烹啜:摘下茶叶尝试烹煮品尝。 14. 甘挹零露漙:形容茶汤的甜美犹如滴落的露水。 15. 微暑:微热的感觉。 16. 政和:政治和谐。 17. 灾沴:自然灾害。 18. 三载:三年的任期。 19. 素餐:吃闲饭的意思,此处指做官。
去完善
赏析
《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赏析: 韩琦的这首诗以春日游禅智寺为主线,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民生福祉的关注和担忧。 首联“春去惜余景,偶来郊外观”,点明了诗人的心境以及出游的原因。春天即将离去,诗人珍惜这最后的时光,选择来到郊外欣赏美景。这种对于时光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芜城千古恨,一顾殊悲酸”,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荒凉景象。芜城指的是被荒废的城市,这里用来形容禅智寺的破败。诗人看到这一景象,不禁生出悲酸之情。这表明诗人并非只是流连于风景,而是关注到历史沧桑和社会现实。 接下来的三联“荒祠枕大道,尚记吴城邗。远近绿阴合,水衬红荚残。陇麦齐若剪,随风卷波澜。罢农喜有望,守臣心粗宽”,通过对田野风光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场景。其中“荒祠枕大道,尚记吴城邗”,反映了古代城市的繁荣与衰败;“陇麦齐若剪,随风卷波澜”,则是对农业劳动的场景描绘,表现农民的勤劳与丰收的喜悦。 颈联“萧踈禅智寺,坏址不甚完。丛花乱芍药,篱竹摧琅玕。空有亭亭柏,成行如笔端。供帐具朝膳,僚采成清欢。小杜诗板暗,乐石曾未刊。乘兴诣茶圃,百步登平峦。摘焙试烹啜,甘挹零露漙。午过倦微暑,堤路腾归鞍”,进一步描述了禅智寺的破败景象,以及对诗人游历活动的生动记录。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寺庙的萧条和自己游玩的愉快,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尾联“天子忧岁旱,引咎古所难。列郡承新诏,朝夕弗敢安。况此行春意,固不在游盘。朝廷责吏治,莫若久其官。政和气亦应,灾沴无由干。愿循三载旧,庶几酬素餐”,则是诗人的感慨和期望。他想到皇帝关心百姓的生活,担忧干旱的问题,而各级官员也都在努力履行职责。诗人希望自己能够长久地担任这个职务,为国家治理出一份力。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这首诗出自北宋名臣韩琦之手。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任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宰相,卒谥忠献。 诗作于公元1040年前后,当时韩琦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负责陕西一带的抗西夏战争事务。此期间,他与同样在陕西任职的袁陟结为好友。两人常在一起谈论诗文,游历山水名胜,相互唱和。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代,北宋政权内外矛盾日益尖锐。在国内,由于官僚体制的弊端,民间疾苦日深;在外部,北宋面临来自西夏的威胁。这一时期,文人骚客纷纷投入政治变革,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韩琦作为一代名臣,力图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