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出塞
北风吹雨雪,举目已凄凄。
战鬼秋频哭,征鸿夜不栖。
沙平关路直,碛广郡楼低。
此去非东鲁,人多事鼓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风呼啸着带来雨雪,放眼望去已是一片凄凉。战死者的英灵在秋天频频哭泣,远行的鸿雁在夜晚无法栖息。沙漠上的关隘道路平坦且笔直,而戈壁滩上的郡城楼宇显得低矮。这里并不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东部,而是战事频发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送人出塞:即送友人前往边塞戍守或从军。
2. 北风吹雨雪:指在寒冷的北风中夹杂着雨雪。
3. 举目已凄凄:抬眼望去,四周环境显得凄凉。
4. 战鬼秋频哭:秋天时,战死者的灵魂似乎在哭泣。这里借指秋天的肃杀之气和战争的残酷。
5. 征鸿夜不栖:鸿雁因战争而不敢在夜晚栖息。这里借指边塞的紧张气氛。
6. 沙平关路直:沙地平坦,关隘的道路笔直。
7. 碛广郡楼低:碛是沙漠的意思,广阔的沙漠使得郡楼显得矮小。
8. 此去非东鲁:这里的“东鲁”指的是春秋时期鲁国之地,此处暗示了友人所去的地方不是太平盛世。
9. 人多事鼓鼙:很多人都在为战事做准备。鼓鼙是指战鼓,这里代指战争。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北风吹雨雪,举目已凄凄”,通过描绘塞外寒冷的气候和荒凉的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颔联“战鬼秋频哭,征鸿夜不栖”,通过对战争氛围的渲染以及对鸿鹄的不幸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
颈联“沙平关路直,碛广郡楼低”,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揭示了边关的地貌特征,反映了边疆的辽阔与险要。
尾联“此去非东鲁,人多事鼓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远行的担忧,以及对于他即将面临的战场生涯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人出塞》是唐代诗人杨凝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逐渐衰微,边境战事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杨凝经历了宦海沉浮,虽然担任过一些官职,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这种情况下,深感国家民族的危难,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唐朝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回纥、吐蕃等有着激烈的冲突。边境烽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朝廷为了巩固国防,不得不派遣士兵和官员前往边疆驻防。这首《送人出塞》正是杨凝在为友人送行时,抒发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情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