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朱丝闻岱谷,铄质本多端。半月分弦出,丛花拂面安。
将军曾制曲,司马屡陪观。本是胡中乐,希君马上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琴弦来自岱谷,它的质地非常出色。半月形的琴分开弹出音弦,就像从花丛中拂过一样安稳。将军曾经创作过这支曲子,而司马也经常陪伴观看。这个曲子本来是从北方传来的音乐,希望你在马背上弹奏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朱丝:红色的琴弦。这里指代琵琶。
2. 岱谷:泛指高山峡谷之地。岱,原意是五岳之首的泰山,这里可以理解为高山。
3. 铄质:比喻乐器经过磨砺,品质更为出色。烁,光亮的样子,这里形容琵琶光华照人。
4. 本多端:本身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或方式。这里的意思是琵琶有很多样式和演奏技巧。
5. 半月分弦出:半月,形状像半个月的物体,这里指琵琶的拨片。分弦出,表示用手指分别弹奏琵琶的琴弦。
6. 丛花拂面安:描述弹奏琵琶时手指在琴弦上滑动的景象,就像在花海中拂过花朵一样轻柔。
7. 将军曾制曲:制曲,指创作乐曲。这里是说古代将军也曾经创作过琵琶曲。
8. 司马屡陪观:司马,古代官职名,这里泛指官员。陪观,陪伴观赏,这里指官员们也常常欣赏琵琶演奏。
9. 胡中乐:胡,指古代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指的是起源于西域的琵琶音乐。
10. 希君马上弹:希望你能够在马背上弹奏琵琶,表达对外邦音乐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音乐与情感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致的音乐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声情并茂的音乐世界。诗歌前四句“朱丝闻岱谷,铄质本多端。半月分弦出,丛花拂面安”主要描绘了琵琶的构造和演奏技法。诗人通过对红弦、音色、半月状琴弦以及弹奏时指尖掠过花瓣等元素的刻画,生动地展示了琵琶的特点与魅力。接下来的诗句“将军曾制曲,司马屡陪观”则巧妙地将音乐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强调了这首乐曲的历史价值。最后两句“本是胡中乐,希君马上弹”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在战马奔腾之时欣赏到这一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音乐。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音乐素养,还传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音乐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琵琶》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峤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初期,大约公元650年左右。这个时期,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统治,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李峤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高官。然而,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多次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在他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在李峤所处的时代,唐朝初期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词歌赋的创作和交流。他们以诗言志,以词抒情,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李峤的这首《琵琶》正是这种风气的产物。在这首诗中,他以琵琶为引子,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