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
峰顶侵云法象寒,远游虚唱肃天官。
松吟泉漱人仙去,犹想箫声落旧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峰高耸入云,寒气袭来,仿佛置身于远古的神仙世界。远方的游客们尽情地放声歌唱,整个天宫都为之一肃。松涛阵阵,清泉潺潺,似乎在诉说着仙人们的往事。此情此景,让人想起当年古人在此吹奏的萧声,余音缭绕,恍若隔世。
去完善
释义
1. "侵云":形容山峰高耸,仿佛可以触及到云端。
2. "法象":这里指天坛的规模和气派。
3. "寒":暗示了在天坛之上的寒冷感觉。
4. "远游":指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
5. "虚唱":指声音在空中飘荡。
6. "肃天官":指在庄严肃穆的天坛之中。
7. "松吟":风吹过松树的声音。
8. "泉漱":泉水流动的声音。
9. "人仙":既指仙人,也指普通人。
10. "犹想":仍然想象。
11. "箫声":古代的一种乐器声音。
12. "落旧坛":指天坛这个地方曾经有过的热闹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天坛景象的古诗。诗人以雄浑的气势描绘了天坛的壮丽景色,以及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首先,“峰顶侵云法象寒”一句形象地描述了天坛的高峰峻岭,仿佛与云端相接,让人感到敬畏和寒冷。紧接着,“远游虚唱肃天官”则表现了诗人在天坛上遥望远方、咏唱诗篇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天官的敬仰之情。接下来,“松吟泉漱人仙去”进一步描绘了天坛的宁静与自然之美:悠扬的松涛之声、清澈的泉水激荡着,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最后,“犹想箫声落旧坛”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希望能在天坛上再度听到那令人陶醉的箫声,以此表达对天坛深厚的感情。整首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天坛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坛》是宋代诗人陈洵直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大约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之间。在这个时期,陈洵直作为一名士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成功,这使得他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无奈表现得更加深沉。
在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然而,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民众生活并不太平。陈洵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描绘天坛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他用优美的诗句描绘了天坛的神秘和壮观,以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这首诗中,陈洵直通过对天坛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时代的深刻思考。他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困境,通过赞美大自然的壮美,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