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清音亭

标题包含
清音亭
水石何曾有古今,如丝如竹度高深。 自疑扁榜通尘听,百代潺潺无赏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流与石块自古以来就没有变化,就像那纤细的丝线和翠绿的竹子一样深厚。它们在尘土飞扬之中向远方流淌,穿越时空不断延续,可惜,千古以来没有人能领略其中的美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清音亭:古代建筑名,具体地点不详; 2. 水石:指流水击石产生的声音,这里借指水流声; 3. 古今:过去和现在; 4. 如丝如竹:形容声音柔和悦耳,如丝般细腻,如竹管乐器演奏的声音; 5. 高度深:指声音的高低起伏; 6. 自疑扁榜:怀疑匾额上的文字; 7. 通尘听:让尘埃落定,指静心聆听; 8. 百代:长时间,漫长的时间; 9.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流动的声音; 10. 无赏音:没有人欣赏美妙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清音亭为题,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色。首句“水石何曾有古今”,诗人通过询问水石是否存在时间,表达了自然永恒、超脱世俗的观念。接下来两句“如丝如竹度高深”,描绘了水流声和风吹竹林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有声有色、高度深邃的画面。诗中的“扁榜”,指古代挂匾的地方,诗人认为这块地方能沟通凡尘与自然的声音,寓意着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最后一句“百代潺潺无赏音”,借用了《诗经·邶风·凯风》的诗意,寓意世代更迭,虽然时过境迁,但山水之音仍无声无息地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令人感受到宁静与和谐。整首诗紧扣主题,通过对自然界声音的生动描述,揭示了大自然之声的无穷魅力,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领悟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音亭》是南宋诗人陈洵直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洵直正处于南宋后期,这一时期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诗人并没有被现实中的困境所困,而是通过描绘美丽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陈洵直是南宋的一位官员,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在官场上的经历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南宋后期,由于金兵的入侵和内部的腐败,国家局势日益紧张。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投身于抗金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卫家园。陈洵直也不例外,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他的理想并未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