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锁步虚词·第七洞微锁
嘉遁仰灵范,世道何韁{七几}。
长生昔对面,皇丘昧玄机。
沆瀣不足吞,正一知所归。
七锁度灵钥,进力行洞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赞美隐逸之风,世界之道又如何驾驭呢?过去与长寿相对照,皇帝丘的神秘还未被完全揭示。自然清气不足为吞,正直一心知其所向。度过七个难题,找到灵魂之钥匙,努力前行以探寻微妙之处。
去完善
释义
1. "嘉遁":嘉指美好,遁指隐居,嘉遁意为美好的隐遁生活。
2. "仰灵范":仰即敬仰,灵范是指神仙的风范。
3. "世道何韁{七几}":世道指世间之道,韁{七几}是指马缰绳的末端,这里用作比喻控制事物的手段或方法。
4. "长生":指长生不老的生命状态。
5. "对面":面对面地交谈或相会。
6. "皇丘":皇家山丘,这里可能指皇宫。
7. "沆瀣":是古时候对夜间露水的称呼。
8. "正一":道教教派之一。
9. "七锁":指七情六欲等世俗杂念。
10. "灵钥":喻指解除各种困惑的方法或诀窍。
11. "进力":尽心尽力。
12. "行洞微":探索和理解深奥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意象、哲理的思辨和深远的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而玄奥的修道场景。诗人通过对“嘉遁”的崇敬和对世道的深思,表达了其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对人间世事的洞悉。
首先,诗人以“嘉遁”为出发点,探讨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嘉遁”是指高尚的隐逸生活,诗人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敬仰的生活方式。在诗人的眼中,世俗的道路充满了羁绊,难以让人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他提倡人们应该追求更高尚的境界,摆脱世俗的束缚,以达到心灵的升华。
其次,诗人通过回忆与神仙人物的交流,表达了对仙道的理解。诗中提到的“长生”和“皇丘”都是道教中的神秘人物,他们代表着长生不老和天地万物的奥秘。诗人通过与这些人物的交流,感受到了道教的真谛,这也使得他对修道有了更深的认识。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道士修炼的场景,展现了修道过程中的艰辛和挑战。“沆瀣不足吞”和“正一知所归”是对道士修炼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的描述。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诗人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修炼,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实现人生的升华。
最后,诗人通过对“七锁”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修道的坚定信念。“七锁”是道教中的七个修炼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克服不同的困难和挑战。诗人认为,只要掌握了“灵钥”,就能够顺利度过这七个阶段,最终达到神秘的“洞微”境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修道过程的深入剖析,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诗人提倡人们要勇于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同时,他也强调了修道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努力和毅力。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辨和深沉的人生思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壮丽的修道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锁步虚词·第七洞微锁》是南宋诗人陈洵直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64年左右,正值南宋初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词时,陈洵直已年逾古稀。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繁荣、金兵入侵的战乱以及南宋的建立。晚年时,他居住在浙江杭州一带,过着隐居的生活。然而,尽管身居草野,陈洵直仍心系国家兴亡,故以词抒怀,表达了忧虑国事之情。
在南宋初期,朝廷偏安江南,金兵屡次南侵,使得江南地区民不聊生。此时文人墨客多感叹国事衰颓,哀民生之多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洵直通过对仙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深深忧虑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