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龙蜕洞

标题包含
龙蜕洞
一穴中通百尺湫,骨寒空蜕洞门秋。 鳞潜变化疑相近,贝阙珠宫入海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洞之中,深有一百米,骨骼僵硬,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寒冷。 鱼鳞般的岩石在变化中似乎靠近,寻找海底的贝壳宫殿和珍珠宫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龙蜕洞:洞穴名,位于湖南省绥宁县境内。 2. 通:贯通。 3. 百尺:指洞穴的深度。 4. 湫:深水潭。 5. 骨寒:形容洞穴中的寒冷感觉。 6. 空蜕:传说中的龙蜕皮之处。 7. 洞门:洞穴入口。 8. 秋:指秋天的气氛。 9. 鳞潜变化:传说中龙的形态变化。 10. 疑相近:怀疑有相似之处。 11. 贝阙珠宫:形容华丽宏伟的宫殿。 12. 入海求:寻找海底宝藏。
去完善
赏析
《龙蜕洞》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龙蜕洞的神秘想象和探索。首句“一穴中通百尺湫”描述了洞穴深邃幽长,宛如一条地下通道;紧接着的“骨寒空蜕洞门秋”则渲染了一种洞中寒冷的氛围,强调这里是龙的蜕变之地。 接下来的“鳞潜变化疑相近”一句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龙在洞穴深处潜伏、变身的情景,暗示这种神秘生物的存在。最后一句“贝阙珠宫入海求”则以大海为背景,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深海,展现了一幅璀璨壮丽的海底世界景象。 整体来看,这首《龙蜕洞》充满了浓厚的神秘感和奇幻色彩,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与神话色彩的境地,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无尽的探索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蜕洞》是南宋诗人陈洵直的一首题画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创作背景如下: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对峙的历史阶段,战争频繁,民生疾苦。然而,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 在这个时期,陈洵直的人生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随着金兵南下,他的家乡遭受了战争的摧残,生活陷入困境。为了谋生,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奔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得到了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触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龙蜕洞》。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洵直关注到了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疾苦。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通过对江南水乡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繁荣景象和浓厚的水乡文化特色。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