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虎岩
骨横虎口孰当雄,处士临坛风自从。
猛伏丹成俱解化,至今灵草记沉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能在虎口中独领风骚?
隐士一上台,风自然追随。
虎儿勇猛且信守承诺,都甘愿放下屠刀化为灵丹。
至今仍然铭记着这神秘的草药和沉没的踪迹。
去完善
释义
1. 驯虎岩:是一首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的诗。
2. 骨横虎口: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
3. 孰当雄:谁更称得上英雄。
4. 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5. 临坛:登上高台。
6. 风自从:风中传来的声音使人陶醉。
7. 猛伏丹成:勇猛的虎类受道教点化,寓意道家精神的教化力量。
8. 俱解化:都得到了解脱和升华。
9. 灵草:指仙草,传说中具有神奇功效的植物。
10. 沉踪:隐没的痕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驯虎岩的奇特景象和传说。首句“骨横虎口孰当雄”,通过描述骨骼横陈于虎口之地的画面,展现了驯虎岩的神秘与危险。第二句“处士临坛风自从”则讲述了处士在驯虎岩上现身时,他的风采自然吸引众人追随的故事,凸显出处士的高尚品质和迷人魅力。第三句“猛伏丹成俱解化”则表达了驯服老虎并非易事,需要通过精心调教、用心感悟的过程才能成功。最后一句“至今灵草记沉踪”意味着尽管驯虎岩已不复存在,但关于它的传说仍然流传于世,激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地追求成功。整首诗以生动形象的画面传递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勇敢征服困境的精神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驯虎岩》是明代诗人陈洵直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
在这一时期,陈洵直正处于中年阶段,他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对各地的山水风光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一次游览广东罗浮山的过程中,他被眼前的驯虎岩美景深深吸引,遂即兴创作了此诗。
在陈洵直所处的时代,明朝已经进入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相对稳定。但由于宦官权臣的争斗和倭寇的侵扰,社会矛盾仍然较为尖锐。然而,这并未影响到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首诗中,陈洵直通过对驯虎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谐自然的赞美以及对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