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人问仁者安仁
千年古道万年堤,老牯循循不解迷。
牧子不知何处在,乱山荒草鹧鸪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千年的沧桑岁月,古道的轮廓依然清晰,古老的堤坝依然坚固。一头老牛在古道上徘徊不前,仿佛陷入了无尽的困惑之中。而在远处的山谷中,一个放牧的孩子却不知身在何处,只见那漫山遍野的杂草和鹧鸪鸟的哀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古道:古时的道路。这里可能指的是某地的古迹或曾经繁荣的街道。
2. 万年堤:指非常坚固的堤坝,可以抵御长时间的洪水侵袭。
3. 老牯:这里是指老牛或者老水牛。
4. 循循不解迷:意指沿着古道前行而不迷路。
5. 牧子:放牧的人,此处可以理解为农夫或者牧民。
6.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鹧鸪鸟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荒凉、孤独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答人问仁者安仁》,作者是南宋的著名诗人、政治家和学者林光朝。诗作创作于公元1164年,正值宋孝宗在位时期,此时南北方经济文化交融,政治相对稳定。
在这一年里,林光朝正处于他人生中的关键时期。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学习勤奋,年轻时曾入仕为官,但因正直廉洁而遭到排挤,后来辞官回乡,在家乡创办书院,教书育人。这段人生经历让他对“仁者安仁”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宋朝的文人墨客们在追求个人修养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林光朝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于“仁者安仁”的理解: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位置上安分守己,不为名利所动,以实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这种思想与当时儒家士人的主流观念相吻合,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