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烟雨楼

标题包含
烟雨楼
画栋飞云暮霭寒,楼台城堞有无间。 烟收雨霁曾看否,见尽东南万叠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画栋与飞云之间,暮色渐浓,空气微寒;楼台与城墙,若隐若现,仿佛融为一体。雨过天晴,烟雾消散,你是否也看到了这美景?放眼望去,东南方向,层峦叠嶂,美不胜收。
去完善
释义
1. 烟雨楼:位于浙江嘉兴市南湖边的一座著名楼台。 2. 画栋:装饰华丽的屋梁。 3. 飞云:飘动的云彩。 4. 暮霭:傍晚的雾气。 5. 寒:寒冷的感觉。 6. 楼台:楼房和亭台,这里指烟雨楼。 7. 城堞:城墙上的矮墙,这里泛指城墙。 8. 有无间: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形容烟雨朦胧的景象。 9. 烟收雨霁:烟雾消散,雨后天晴。 10. 曾看否:曾经看过吗? 11. 见尽:全部看到。 12. 东南:方位名词,指南面和东南方向。 13. 万叠山:形容众多重叠的山峦。
去完善
赏析
《烟雨楼》是南宋诗人赵廱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烟雨楼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登高望远的心境。 首句“画栋飞云暮霭寒”,以“画栋”来形容烟雨楼的华丽,而“飞云”、“暮霭”则突出了时间的变化,傍晚时分,云烟飘渺,气氛寒凉,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朦胧美。 次句“楼台城堞有无间”,将视野从烟雨楼扩展到周围的城市风光。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有无间”这一词汇,表达了远处城堞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一美丽的画卷之中。 第三句“烟收雨霁曾看否”,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化。烟消云散,雨过天晴,诗人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绘,强调了烟雨楼的观景效果,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末句“见尽东南万叠山”,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登高望远,视线穿越层层山峦,直至远方的地平线。这一句不仅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视野,也传达了其豪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烟雨楼》是宋朝诗人赵廱创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是在公元11世纪,也就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和知识分子纷纷南迁,形成了南方地区的繁荣文化。 在赵廱所处的时代,江南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区域。这里的水乡风光独特,人们的生活悠闲自得。赵廱本人曾在江南任职,对这里的风光和民情有着深厚的了解。他在诗中将烟雨楼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体现了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