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榻
小榻碧如水,所栖非一枝。吾生亦有托,安用独醒为。远梦凭谁识,孤怀与尔知。喜来虽不寐,应念卧薪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小床铺如碧水,安心之处不止一隅。我这一生也有依靠,何须独自清醒忧虑。遥远的梦境谁能懂,孤寂情怀只与你相知。欢喜之际虽无法入睡,也应该想起困苦之时。
去完善
释义
1. 小榻:竹制的躺椅或床。
2. 碧如水:像水一样绿,形容竹子新鲜翠绿的色泽。
3. 一枝:一种说法是指竹子的根茎;另一种说法是指以一节为一枝的竹子。这里取后一种解释。
4. 安用:何必用,表示不需要。
5. 独醒:独立清醒,这里指独自一人生活,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6. 远梦:远方的梦想,或者是关于过去的梦境。
7. 孤怀:孤独的心境。
8. 喜来:高兴的时候。
9. 不寐:无法入睡。
10. 应念:应该想起,暗含自我反思之意。
11. 卧薪时:卧薪尝胆之时,指生活艰苦、励精图治的时期。
去完善
赏析
《竹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竹榻的深情厚谊。首联“小榻碧如水,所栖非一枝”描绘了竹榻的清澈与洁净,象征着诗人的独立高洁。颔联“吾生亦有托,安用独醒为”则表达了诗人视竹榻为自己的寄托,即使独自清醒也不孤独。颈联“远梦凭谁识,孤怀与尔知”写出诗人将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竹榻,而竹榻也理解他的孤独。尾联“喜来虽不寐,应念卧薪时”表明尽管欣喜之时无法入睡,但内心始终牢记苦难岁月。全诗通过对竹榻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榻》是清代诗人何绛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在清朝时期,社会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众多,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载体。何绛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深受世人喜爱。他一生仕途不顺,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有着极高的成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内外矛盾不断加剧。然而,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纷扰的避风港。何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所述,《竹榻》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时代,但同时也充满了文化繁荣和发展。何绛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悟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