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喜亭诗
扁舟三峡备艰难,幸脱风波魄未安。
山已陵夷成㟝嵝,水无约束渐弥漫。
半天堤柳垂春暖,满地江梅怯岁寒。
坎坷一生何所用,它年湖海一渔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曲折的三峡里,扁舟奋力前行,艰难重重;幸运的是,虽然经历了风波,但我的灵魂依然安然无恙。望着两岸逐渐被淹没的山峦,我不禁感慨万千,这曾是我心中的山水画卷啊!如今却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光。江水不再受到束缚,恣意地流淌着,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奈。春天的堤柳刚刚抽出嫩芽,让人感受到温暖的希望;而遍地盛开的江梅却在寒风中颤抖,似乎在恐惧即将到来的冬天。我这一生历经沧桑,终究不知有何用;只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我能以一根钓鱼竿,与湖水共伴,看尽世间繁华。
去完善
释义
1. 扁舟:小船。
2. 三峡:长江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位于今重庆市与湖北省之间。
3. 风波:指江湖上的风险,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困境。
4. 魄未安:形容心情不安宁。
5. 山已陵夷成㟝嵝:这里的"陵夷"指的是山体被侵蚀、崩塌;"㟝嵝"指的是山石破碎的样子。
6. 无约束:没有限制。
7. 半天堤柳垂春暖:形容春天时堤岸边的柳树长得很高,枝条垂下,覆盖半边天空。
8. 满地江梅怯岁寒:形容冬天的梅花不怕寒冷,满地都是。
9. 坎坷:形容道路不平,比喻人生经历曲折。
10. 它年湖海一渔竿:表达未来隐居江湖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至喜亭诗》是南宋诗人度正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以三峡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在艰险环境中脱身的幸运和不安的心情。诗人以山陵的夷平和水无约束的弥漫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通过描述春天的柳树和冬天的江梅,展现了自然界不同季节的美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坎坷时的心态,以及对未来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全诗以景喻情,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至喜亭诗》是南宋著名文人度正的一首题咏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05年(南宋宁宗嘉定八年)。在这一年里,度正官至湖南布政使,职务上有着较大的变动。这位文人怀着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但受到时局限制,无法在仕途上施展抱负,因此转向诗歌创作,以抒发胸中的感慨与豪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国的侵略之下,山河破碎,民众疾苦。与此同时,国内政治腐败,权臣当道,忠良遭害。这种时局的险恶,使得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感到忧虑和痛心。度正身处这样的时代,内心的感慨自然也是深沉的。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百姓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