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赐宜春易太极

标题包含
赐宜春易太极
易有太极,在天地先。 两仪四象,是谓后天。 春台得之,云自希夷。 吉凶祸福,予以前知。 八十二宫,颇与俗殊。 数往知来,亶其然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初有道,存于天地之前。 阴阳分离,造就四时景象,这是后天之道。 春天登台远眺,空中浮云悠然自得。 人生吉凶祸福,皆能预知。 八柱共天,宫殿参差。 过去未来之事,皆可推演得知,确实如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赐宜春:原指帝王所赐的宜春苑,这里寓意繁荣昌盛的地方。 2. 易:易经,古代经典之一。 3. 太极:阴阳未分时的混沌状态,也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 4. 在天地先:意为超越宇宙万象之上。 5. 两仪:指阴阳二气。 6. 四象:指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自然现象。 7. 是谓后天:这是属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范畴。 8. 春台:指美好的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人间仙境。 9. 云自希夷:表示神秘莫测,无法预知。 10. 吉凶祸福:古人认为通过占卜可预测未来的运气。 11. 八十二宫:古代天文学的概念,这里代表周天星象。 12. 数往知来: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规律来推测吉凶祸福。 13. 亶其然乎:确实是这样的吗?
去完善
赏析
《赐宜春易太极》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哲学家关于“易经”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诗中提到了“易有太极,在天地先”,意味着在宇宙诞生之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混沌状态,这就是太极。接着的“两仪四象,是谓后天”则描述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过程。春台得到这种知识,似乎能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诗人以“八十二宫,颇与俗殊”这一句表示出对易学神秘莫测的理解。最后一句“数往知来,亶其然乎”更是揭示了易学的精髓,即通过学习过往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预测未来,这与古人常说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通过深刻的哲理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哲学的独特见解,令人称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赐宜春易太极》是南宋词人徐经孙所作。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9年,正值南宋晚期。当时,蒙古帝国对南宋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民生困苦。 在这一年,徐经孙65岁,经历了宦海沉浮和战乱流离,深刻体会到了家国之痛。他曾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权臣当道,朝廷腐败,令他感到忧心忡忡。然而,他并未因时局艰难而沉沦,反而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发挥自己的才华,用诗歌寄托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创作《赐宜春易太极》时,徐经孙选择了寓意祥和的“易太极”这一主题,以表达对和平盛世的期盼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他用精炼的文字描绘出春天的美好景象,也反映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