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施山观音阁

标题包含
题施山观音阁
阁道连云栈,簷牙覆竹阴。 南来天马渡,北落水龙吟。 林鸟疑谭偈,田花欲布金。 凭栏观下界,洞见远公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道路像蜿蜒的云梯一样延伸,屋檐的边缘覆盖了翠绿的竹子阴影。南方的天马飞过,北方的水龙正在低声吟唱。树林里的鸟儿好像在谈论深奥的真理,田野里的花朵就像黄金般璀璨。站在栏杆旁俯瞰人间,可以看到远方的圣人内心深处的洞察与领悟。
去完善
释义
1. 题施山观音阁:这首诗的题目,描绘的是诗人站在施山观音阁这个地点,看到了周边的景色,并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与感悟。 2. 徐经孙:南宋文人,进士出身,有作品传世。 3. 阁道连云栈:指楼阁间通道蜿蜒如云中的栈道。 4. 簷牙覆竹阴:簷牙,即屋檐翘起的部分;覆竹阴,意为绿竹覆盖下的阴影。这句话形容观音阁周边的环境。 5. 南来天马渡:南方的天马峰在诗人眼中仿佛渡河而来。 6. 北落水龙吟:北方的水龙吟寺如在眼前,这是诗人借用地名形成的对偶句式。 7. 林鸟疑谭偈:树林中的鸟儿好像在聆听禅意的对话。 8. 田花欲布金:田野里的鲜花如同黄金般灿烂。 9. 凭栏观下界:登上栏杆俯瞰下方的世界。 10. 洞见远公心:洞察高僧的宽广胸怀。这里提到的“远公”为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以修行高远著称。
去完善
赏析
《题施山观音阁》这首诗歌描绘了观音菩萨阁的宏伟景象和神奇氛围。开篇两句“阁道连云栈,簷牙覆竹阴”通过视觉描写展示了观音阁的高耸入云以及其檐下的翠绿竹影,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具有禅意的中国山水画。 接下来的“南来天马渡,北落水龙吟”中的“天马”与“水龙”两种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赋予了诗意丰富的想象空间,象征着观音阁的神秘气质。 而后两句“林鸟疑谭偈,田花欲布金”则通过声音和色彩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诗境的神秘感和宗教意味。小鸟似乎在聆听高僧的讲解,而田野的花朵也像是洒满了金光,传达出诗人内心对菩萨智慧的敬仰。 结尾的两句“凭栏观下界,洞见远公心”则暗示了诗人作为观察者,在观音阁前俯瞰世间万象,领略到观音菩萨悲天悯人的情怀。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以巧妙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观音菩萨所代表的慈悲和智慧,带领读者一同感受宁静致远的禅意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施山观音阁》是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徐经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期,大约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年代。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徐经孙的人生也经历了诸多波折。他曾任太学博士、国子祭酒等官职,后因战乱辞官回乡。在这段人生旅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民间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这种深厚的同情心和对民生的关注,使他创作出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充满人文关怀的诗篇。 与此同时,徐经孙还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在那个时代,由于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苦难,许多人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佛教成为了人们精神寄托的重要途径。因此,徐经孙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观音阁的形象,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希望借助菩萨的力量拯救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