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临湘奉议孙敷山归田十咏 其二
尚记千官拱帝尧,日随环珮早趋朝。
螭坳毡下从容际,咫尺天颜未觉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允许我为您呈现一个更富诗意和意境的版本:
那些辉煌的时刻,犹在眼前,恍如昨日;朝堂之上,百官朝拜君王。清晨的阳光洒满宫阙,众臣身著朝服,步履匆匆地参加朝会。在这个神圣的场所,他们侍奉君侧,无所畏惧。虽与天子近在咫尺,却感受不到距离之遥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临湘:古县名,在今湖南省长沙市。
2. 奉议:宋代文官职名。
3. 孙敷山:人名。
4. 归田:辞官回乡。
5. 十咏:指诗中的十个主题。
6. 其二:这是第二首诗歌。
7. 尚记:还记着。
8. 千官:众多的官员。
9. 帝尧:传说中的古代贤君。
10. 日随:每天都跟随。
11. 环珮:官员上朝时所佩戴的玉饰。
12. 早趋朝:早早地去上朝。
13. 螭坳:宫殿门前的台阶。
14. 毡下:皇帝御座前的地毯下。
15. 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16.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17. 天颜:皇帝的容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朝会时,官员们整齐有序、恭恭敬敬的情景。诗人以“尚记”开头,表达了对当时场景的回忆,同时也传达出对皇帝的敬仰之情。在诗中,诗人用“千官拱帝尧”来形容皇帝的威严,形象地展现了皇帝的尊贵地位。
接下来的两句诗,描述了官员们每天清晨准时上朝的场景。诗人通过“日随环珮早趋朝”这个细节,表达了官员们的尽职尽责和严谨的态度。这里的“环珮”指的是官员们佩戴的玉佩,象征着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最后两句诗,则描绘了官员们在朝堂上的表现。他们虽然距离皇帝很近,却能够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显示出他们具备很高的素质和修养。这种距离虽然看似不远,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尤为珍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临湘奉议孙敷山归田十咏 其二》是南宋末年诗人徐经孙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约1279年-1294年),这段时间正处于南宋的灭亡和元朝的初期。
徐经孙在当时是一位士大夫,曾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等职。在南宋灭亡后,他隐退山林,过着田园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对时代变迁有着深刻的体会。
当时的社会背景较为复杂,一方面,元朝的统治使得许多汉族文人失去了官职,他们纷纷回归田园,寻求心灵的慰藉;另一方面,元朝对汉文化的重视也使得文人们有机会继续传承和发展文化。在这种背景下,徐经孙以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代的思考,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