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思訦赴江西庾幕
三年永丰簿,两载半临川。
纳满无多日,奇逢有二天。
临民须近厚,减价要重蠲。
莫道违离远,常如在膝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份永丰的记录已经存在三年之久,在临川的日子也有两年半。不久之后就会收集满所有信息,罕见的重逢发生在两位贵人之间。面对百姓需要亲近厚道,减少价格就需要重复豁免。不要说分别的时间很长,其实他们就像一直在眼前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长子:大儿子。
2. 思訦: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3. 永丰:古县名,即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4. 庾幕:古代指州郡的佐吏,这里指思訦担任的职位。
5. 三年:表示时间长久。
6. 半临川:在临川待了半年。
7. 纳满:完成任务。
8. 无多日:没有多久的时间。
9. 奇逢:难得的机遇。
10. 二天:指上司或重要的人物。
11. 临民:治理民众。
12. 近厚:接近仁爱宽厚。
13. 减价:降低物价。
14. 要:通“邀”,邀请。
15. 重蠲:大幅度免除。
16. 莫道:不要说。
17. 违离远:距离远离。
18. 常在:一直像……一样。
19. 膝前:父母身边。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长子思訦赴江西庾幕》中,诗人徐经孙以一位父亲的视角表达了对即将上任的长子的关切与期许。他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儿子三年的政治经历以及两年的地方历练,表现出了他对儿子能力和品质的信任。
“三年永丰簿,两载半临川”表明了诗人对儿子成长经历的肯定,认为他已经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接下来的诗句“纳满无多日,奇逢有二天”则是对儿子的激励,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能够做出更大的成绩,成为父亲的骄傲。
对于儿子即将面临的挑战,诗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临民须近厚,减价要重蠲。”他希望儿子能够亲近百姓,关心民生,同时也要求他在任期间要关注减轻民众的负担。
在诗的最后,诗人用“莫道违离远,常如在膝前”来表达虽然儿子即将远离,但父子之间的亲情和关爱将永远不变。这首诗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切,又展现了对国家治理的理想追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子思訦赴江西庾幕》是南宋末年诗人徐经孙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约作于公元1257年,当时南宋朝廷正面临着蒙古军队的侵略。在这段时间里,徐经孙的生活充满波折,他的父亲离世,国事动荡,自己也被罢官回乡。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徐经孙仍然坚持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努力教育子女,培养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在这个特殊时期,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边疆战事频发,民生疾苦。在此背景下,徐经孙的长子徐思訦赴江西任地方官员。虽然这一职位看似微小,但对于国家而言却至关重要,因为江西地处交通要道,是南宋抗击蒙古军队的重要防线。作为父亲,徐经孙深知其中的责任和风险,因此在送别之时写下了这首诗歌,表达对儿子的深深担忧和殷切期望。
在诗歌中,徐经孙描述了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希望儿子能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分忧的心情。同时,他也告诫儿子要始终保持清廉正直的品质,为国家和人民尽忠职守。这首诗既是对儿子的嘱托,也是对当时国家命运的哀叹,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去完善